张祜的《题金陵渡》与《峰顶寺》,一首是羁旅愁绪的细腻抒发,一首是对山寺奇景的大胆想象,要将这两首诗以斗方草书形式完美呈现,需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索创作思路。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月明如水山头寺,仰面看天石上行。夜半深廊人语定,一枝松动鹤来声。
一、吃透诗意,把握情感脉络
在创作前,必须深入理解两首诗的意境与情感。《题金陵渡》中,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如夜江潮落般深沉,书写时要将这种情绪融入笔墨。而《峰顶寺》中,诗人对山寺高耸入云的惊叹,举手可触星辰的夸张描绘,彰显出豪迈与奇幻,这是创作时要把握的情感基调。
二、墨法多变,笔法灵动,展现诗句神韵,渲染独特氛围;
写《题金陵渡》时起笔可重墨,如同诗人在寂静夜晚于内心深处狠狠按下的一个沉重的叹息键,那墨色凝聚着旅途奔波的疲惫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让满心的愁绪在这浓重的一笔中开始蔓延。行笔时运用流畅的曲线,模仿江潮的涌动,转折处稍作停顿,体现愁绪的凝重。
书写《峰顶寺》,多用淡墨的线条,表现山峰的缥缈灵秀,营造出一种仿若置身仙境、超凡脱俗的感觉,让观者仿若能看到云雾缭绕中山峰若隐若现的奇妙景致。
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能为作品增添丰富的层次。开篇写《题金陵渡》,用浓墨书写首句,凸显诗人内心的沉重;随着诗句展开,逐渐过渡到淡墨,描绘江景与斜月,营造出静谧的氛围。书写《峰顶寺》时,先用浓墨强调山寺的雄伟,再用淡墨表现远处的虚空,最后用枯墨收尾,象征山寺的古老与沧桑。
最后“松动鹤来声” 是诗人在山寺中感受到的一种惊喜或对自然奇妙的感叹。用浓墨线条在这里可以体现情感的凝聚和爆发,表现出诗人在这一刻内心的触动,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一个小高潮,体现出诗人对这一奇妙景象的强烈感受。
三、巧妙布局,平衡视觉美感
斗方的空间布局至关重要。可将《题金陵渡》写在斗方的前半部分,《峰顶寺》置于后半部分,在字距和行距上,依据诗句的节奏和情感变化调整疏密,使整首诗在有限的空间内张弛有度,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从构图角度,最后用简洁的 “德进” 斗方一角录下穷款,不抢夺主体诗句风头,又能与整体布局相呼应,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就像在一幅精美的画作中,恰到好处的落款印章能让画面更和谐统一,使作品整体视觉美感更上一层楼 。
通过以上对诗意的深度理解、笔法墨法的精妙运用以及布局的精心设计,便能创作出一幅独具魅力的张祜两首诗草书斗方作品,让观者在笔墨间领略古诗的韵味与草书的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