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女儿的班主任布置了一道特色作业:生豆芽,即让孩子在家自己操作,生出黄豆芽,并记录观察日记。
乍一听,这个事有些繁琐,弄不好,浪费精力,可后来我转念一想,这是一道多好的家庭作业呀。孩子能观察、动手操作、能调整做生豆芽实验的策略,并且记录心得体会,感悟小小黄豆生命力的神奇。
于是,我迅速给孩子找来一把黄豆、合适的透明收纳盒、毛巾等工具和材料,积极配合孩子完成生豆芽的任务。
说实话,小的时候,我的老师没有这个观念,没有布置过这样的有趣的作业。如今的年轻老师们思路更开阔、视野更广阔,注重孩子多方面的培养,布置特色作业开启孩子书本之外的学习,启发探究意识,所以,家长和孩子应当共同地积极参与、配合。
说干就干。我们一起将黄豆淘洗干净,倒入透明收纳盒内,选择一个不透光的地方放置。
“妈妈,老师说需要盖一层不透光的抹布!”女儿提醒道。“好的,咱们用这个抹布吧!”我随手找了一块常用的、不太干净的抹布,盖到了盒子的上方。
两天之后,我们一起观察,发现有一些黄豆生出了细白细白的小芽,紧紧地贴在膨胀的黄豆粒的表面。“妈妈,太神奇了,黄豆真的发芽了呀!”女儿兴奋地喊到。
“是呀,这些种子只要有合适的水分就能发芽生根的。不过,你闻到有些臭臭的味道吗?”我陪同一起观看,如此发问。“是有点臭。这是为什么呢?哦,我们该换水了吧?老师说一天至少要换两次水呢!”孩子如此建议。
“有道理,为了能生出豆芽炒菜吃,咱们还是问度娘,认真地从网上找出一些方法和建议吧!”我拿出手机跟孩子开始上网查信息。果不其然,看到自家生出黄豆芽、绿豆芽的方法与讲解视频很多很多,让人大开眼界,我们从中筛选了几个,并试着改进自己生豆芽的方法。我换了一块干净的抹布盖上,将小豆芽转移到一个能漏水漏气的小小水果蓝儿里,期待明天、后天,它们能顺利长出更细长粗壮的豆芽来食用。
“如果是夏天,温度高,豆芽的生长会更快!”我自言自语道。我忽然想到,教育家杜威的学说:杜威批判传统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枯燥乏味;批判传统教育中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肢解了儿童认识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批判旧教材的知识内容缺乏现代的社会精神;批判反对传统教育课程内容。他提出新课程论,认为应以孩子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课程为主要课程类型,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指学生应该主动地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即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总结知识,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积极激发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从环境中吸取经验、积累经验。如此,才能将学习变得更生动活泼、高效有趣。
事实的确如此。女儿也很开心,因为妈妈能陪她一起做这项特色作业,一起见证生命的萌发、生长,一起愉快地完成写作《豆芽生长记》。看到小小的芽儿在生长,我想,那崇尚科学、敬畏生命、热爱观察、探究与思考的“芽儿”也必定在女儿心中生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