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之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困惑: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曾经的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意思是说好的大学不是有高大的建筑,而是有名师。
于是有人借此发表宏论,大学读的是大师,焉知这一句话是在19世纪30年代所言,到了今天情况自然不同,尤其是在2000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所谓大师更加是凤毛麟角。
那么大学究竟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说,既然大师难求,那就读图书馆吧,到图书馆里泡着去,或者就读一下自己的专业吧,以后还得靠这个找工作呢!
事实上,多到图书馆看书无非是一个幌子而已,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普遍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很难想象会有几个人到图书馆里翻开已经布满少许微尘的书籍如四书五经和其他典籍著作;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未必就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且将来也不一定靠此专业吃饭……
其实仔细想想,无论是大师、图书馆、专业这些,表面上是在“读”,实际上是——选择。因为你可以选择读或不读,还可以选择什么什么时候读,以及选择如何去读。
大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学会选择的。
大学的学习不像中学那样一直有人盯着自己,我们常常需呀以成年人的姿态来面对这样的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往往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重要选择:
1、自律VS放纵
大学期间,很大程度上都是要靠自学的,除了学校安排的几门课程,还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属于自己的,那么你会用这样大比例的时间做什么呢?
大部分的男生选择用来打游戏,大部分的女生选择用来看韩剧,其实这样的事情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不过却是对于自律和放纵的选择。
放纵容易自律难,打游戏的同学会因为游戏上瘾而旷课,长时间呆在宿舍里,过于闷骚过于宅;熬夜看剧的同学第二天的状态总是不理想的,渐渐地养成一些糟糕的生活习惯。
四年的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却在不知不觉中造就了两批人:一批是自律的,注重个人成长和生活质量的;一批是放纵的,随意而且缺乏责任心的。
到了社会中,走上工作岗位,自律的人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做出令人满意的成就;而放纵的一方面需要与过往的坏习惯作斗争,做事拖沓,效率不高。那怕是同一所学校,同样的名牌大学,也可以产生传说中的“云泥之别”!
2、主动VS被动
如果仅仅将目标放在考试不挂科,顺利拿到毕业证,就过于浪费,浪费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时光,浪费了每个学年5000~10000不等的学费。
同样算得上乖巧的学生,在选择上依旧有着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假如你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二流的大学,在师资力量和学习资源以及环境氛围与一流大学差着几个量级的情况下,还是被动地满足学校基本的考试要求,那么日后感到自卑和找工作困难也是理所应当的。
哪怕你在一流大学,如果日后遇见二流大学中那些积极上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同学,你的优势也很难保持。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选择:主动还是被动,主动提升自我,做更多的事还是被动等着安排和催促。
一般而言,在大学期间有三件事是需要主动去做的:
1、主动提升能力:写作、沟通和组织;
2、主动发展技能:电脑、英语和体育;
3、主动探索生活:恋爱、旅游和关系。
当你毕业后,你会发现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外的能力息息相关,比如我大学时学的是会计,经常面临汇报工作和制作报告的任务,如何高效表达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影响力就要看自己面和口头的能力有多强了。
4、现在VS未来
大学中面临着第三重的选择是着眼于现在还是着眼于未来。
我们常说要活在当下,把握好现在,其实这样的理念仅仅是为了顺应我们内心中对于安全感的诉求,未来不可测,而且充满着不确定性,所以大多数人就被困在了永恒的当下,哪怕自己有学识,有能力,一提到未来就会感觉迷茫,当未来真正到来时又不知所措。
如果选择现在,过一天算一天,学一天是一天,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将会走向何处;倘若你有着对于未来的一些期待和打算,知道自己未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的行动会更加干脆,你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你的效率,为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当你着眼于未来更好的自己以及更好的生活的时候,你就会选择自律,选择主动,因而一步步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一个人。
简单回顾一下过去,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一生就是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选择累积而成的,每一次选择背后都是一个人的思维、智慧、眼界和格局的体现。
大学阶段,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实际上暗流涌动,人们拼的不仅仅是看的见的东西,如考试成绩和图学校头衔,更是看不见的东西——选择的智慧和艺术。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如果你还在大学阶段,那就应该学会做好每一次选择,为未来30年的高质量人生打下软实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