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听人提起曾国藩的《冰鉴》,说是识人宝典,最近感觉自己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再不读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找了一本来看。
读了才发现,它其实是一本讲如何相面的书,而且很大可能也并非曾国藩所写,只不过后人假托曾的大名,以讹传讹,把它变成了曾的著作。
相面之术自然不是我所认同的,不过读下来感觉书中有小部分内容,仍有参考价值。
一、关于“神”的“清浊”和“邪正”之辨
原文提出:看人首先要看眼神,然后要看动态,从中识别出此人是清是浊、是邪是正。神清者有智慧,神正者有大智慧。
这个其实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人的初步判断是一致的。我们初见一个人,通常都会先注意到他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总体的精神状态,精气神积极向上的人天然地会更受欢迎,给人的第一印象分较高,而其行为体态则可能会进一步支持或某种程度上瓦解第一印象。
做面试也是类似。作为面试官,不仅要听对方说什么,更要留意他的身体语言,观察其一动一静之间体现出来的行为习惯。
二、关于“神”的“余”和“足”
原文提出:精神有断和续。一个人的精气神如果不足,可以在某个时期假装振奋,但过后则停滞了,这种人属于“神不足”,易断。而精气神足的,即使也会有低落的时候,但比较容易重新抖擞起来,这类人属于“神清且有余者”,易续。
这个有点像我们常说的爆发性和持续性。要做成一件事,耐力和韧性往往比冲劲更重要,无怪乎,我们在识人选才时,要留意对方表现出来的是一时干劲,还是绵延不绝。
三、关于“恒态”和“时态”
原文提出:要观察人的两类情态,一是恒态:恒定的情态,包括形体相貌、精神气质、言谈举止等,对人的宏观考察。二是时态:瞬间的情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微观考察。其核心在于:恒态与时态要结合起来看;每个人都具备四种恒态,只是通常会以其中一种为主导。
在我看来,恒态有点像心理学概念:性格,它是先天气质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形成后趋于稳定。而时态,类似于人在特定情形下的表现,与性格和能力都有关系。有些人在多数时间的表现都是稳定一致的,但到了某些关键时刻,却与平时判若两人,既有可能是性格还未趋于稳定,也有可能是缺乏处理某些事情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需要综合看待他的日常行为以及特殊事件中的表现。
综上,我所认同的这几点,其实都是属于从人的行为来推测其人格,这些才是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的识人术。那些看眉骨看耳垂之类的,对我来说纯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