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评课稿
夏海芹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昨天晚上十点接到电话,接受前来评课的任务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实话实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先来说一说我最深刻的两点感受。
其一,最是书香能致远。这里的书指“书法”。我们这所学校是省级书法示范校,从学校会议室的布置到听课教室张贴的名言警句再到两位作课老师的板书,都让我感受到书香校园的浓郁氛围。
其二,最是书声最动人。语文课是有声课堂,读书声永远是语文课上最美的声音。两节课书声琅琅,语文味十足。
接下来,我谈一谈今天听到的两节语文课。
第一节是吴老师的课。教学过程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过程,先来说老师的教。吴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沉稳大方,课堂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少。
1、教学环节简洁干净。
从背景材料进入诗歌,“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两个板块拎起课堂,举重若轻,简洁明了。
2、朗读形式多样而富有变化。
齐读、译读、听读、个人读、赏读、小组读等读书声贯穿课堂始终,这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3、教学容量丰富。
在“吟读美句”“说读难句”环节中,穿插了两个课中微型讲座,分别讲了警句和典故的知识点。
学生的学,我只说一点。都说“少年心事当拿云”,今天在我们八五班八二班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当吴老师说,“谁想说一下?”,孩子们迅速站起好几个,大声地说“我来回答!”多可爱的学生!这种少年人的求知学习的热情,我是很久没有感受到了。学生课堂上的坦然自信也是老师长期鼓励培养的结果。
第二位王老师是初登讲台的年轻美女老师,虽初登讲台,但起点高愿钻研肯付出,比我刚参加工作时强多了。来日方长,相信坚持探索,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语文老师!
下面我说一下对《行路难》这首诗歌的理解。
李白在中国浩瀚的文学史上,是继屈原之后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诗人,人们冠之以“诗仙”之名。我常想,李白也乐观豪迈,刘禹锡也乐观豪迈,何以一个“诗仙”一个“诗豪”?那一定是李白更具仙人风骨。他仗剑而游侠胆琴心,诗歌天马行空变幻莫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行路难》正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我认为本诗有三个关键点:那就是量的丰富、情的变化、写作手法的多样。
先看诗歌量的丰富。这首古风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诗人插上夸张和想象的双翼,时而宴席,时而黄河,时而太行,时而碧溪,时而沧海;时而眼前,时而古代,时而未来。
再看诗歌情的变化。诗人的思绪在穿梭、跳跃、飞翔,感情由暂时的欢乐变为抑郁、茫然,再萌生希望,又跌入失望、悲愤的漩涡,最后又昂扬奋起、充满自信,情感变化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后看写作手法的多样。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巧妙的典故,跳跃式的结构,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最后提两点建议。
1、学生要慎用教学资料。
资料书是一把双刃剑,它会帮助学生学习也会阻碍学生思维。在诗歌的理解赏析上,资料书的提前介入代替了孩子们的初读体验。课前预习还是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有属于他们的思考和发现。这些,恰是教学过程中值得老师去呵护的可贵之处。
2、老师要少用助读资料。
助读资料的作用应该是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而设置的,是到难点疑点升华点时,为寻求突破而搭建的台阶。助读资料的引入应该适时适量适度,为助读资料而设助读资料是教学的误区。本首诗教学重心应放在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怀上,为讲“警句”“典故”而链接的《已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点偏离教学的重心。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请各位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