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发展是由人的精神发展而变化的,而人的精神发展则又是由物质的发展而变化的,又因物质的发展是由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的。 同时,时代的发展有最终引向人的思想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变化,而使人达到人最初的也是一直的最终目的改变。
人的最初也是一直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纯粹与绝对的幸福与充足。什么是幸福?我们积累的众多成就的饱满成就感可以是幸福;农民劳动两季收获的丰多的粮食的满足与成就感可以是幸福;古代皇帝玩弄臣子人民而获得的对自己权利与地位的肯定是自己获得的满足感同样也能被称之为“幸福”……这些获得的使我们人类的精神所充足的感情,就是纯粹的满足感与使得自己的生活之充足。
只要满足了这两种感情的集合感情就可以称为幸福。
这可能有谬意。单单由这两种感情极大体所组成的集合感情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幸福,只能被叫做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满足感,就比如那肯定自己的权利与地位的帝王之“幸福”只是单纯的满足了自己从内心所对权利与地位的极致渴望的满足感。
在古希腊有两位哲人就提出了幸福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他们两位先后所将其完善的幸福定义论述中,幸福因该是允用培养美德的生活方式所获的的成功生活,而成功生活的应采取行动又同与了,比柏拉图要早些年的孔子所以提出的中庸之道所相奉承。就比如如果在危险的恐惧中,一般的人常会感到害怕而慌了神,而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和做出思考;在此时,若是有人却冷静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适当的行动,那他便会拥有勇敢的帽子;但是,若是有人超出了这个范围内,对着恐惧熟视无睹,反而感到开心,兴奋,这种远超勇敢之精神的太过之情绪,则会被人们所更为忌惮和恐惧,而被人们视为疯子。
所以幸福是拥有至少三种定义的,是符合且能推进社会顺风潮流的。
且之前我在论爱的那一章中我也提过,能够爱更多人的精神与爱的等级才会越高,人们对幸福的获取才会更简单。人的爱变多且变广,自然顾忌则更少,就类似与在吊水瓶里的空气般,水体积变少,空气体积变大而质量不变,则密度变小,而越轻。人对具体人的爱意变淡,而广泛爱于更抽象概念的人,精力不变,爱的对象变多,则是自己所被爱的反噬更少,生活更轻松。
所以,我们要极力追求与幸福生活,幸福的满足感强,不要在意别人主观的糜乱眼光。人的知识与思想越强且获得的满足越多,那么那个人便对幸福的要求越高,所顾忌的越大,所欲望的越多。
就像中国爸妈常说的,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成为那些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整天不干体力活,快快活活的知识性“人才”,而不成为整天干体力活的体力性工作者。
可是难道所谓知识性“人才”就真的开心吗?他整日动脑子工作就不累而快活吗?他们这类人就真正的幸福吗?难道所谓体力性工作者就整天都埋在苦累中吗?难道他们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吗?
所以说只要人类能够达到幸福的“目标”,这一目标无人能定义,但是自己能够定义自己的幸福之目标。幸福是人类所能达到的精神上最顶级的也是最跟本的感情,所以在我们物质上的任何之“高级”,若是无法达到之幸福之人类最终精神基础目标,那么此高级之物质,便是不高级而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