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这是一首苏轼为了勉励好友,赠予刘景文的宽慰之诗,诗人借秋之魅力慰藉好友,充满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读来令人振奋。
查阅资料了解到题目中的“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想当年,刘景文的父亲刘平驻守边境,因孤军无援,壮烈战死。令人唏嘘的是,名将之后,却年老体弱,贫困潦倒,处在朝不保夕的境地。55岁的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苏轼写这首诗,是想告诉刘景文,“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时期,秋天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获果实的一面,希望刘景文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他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屡遭迫害,多次被贬官,甚至被流放到当时非常荒凉的海南,可他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是坚毅超然,等待人生的“橙黄橘绿”。
教学中,在读懂诗句的环节,带孩子们理解第二句的时候,脑海里浮现了很多想法。苏轼吟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诗句实是写景,但我更觉得是诗人自喻、喻好友。菊花本就是花中君子,而此时的两位不论是从年纪,还是自身的遭遇,都无疑和这肃杀的深秋时节相吻合。而苏轼的乐观旷达的品格,确实是傲霜斗雪的残菊的化身。想到这里,不禁又对苏轼多了一份崇敬。勉励好友,更是与君共勉!这一份勉励,穿越时空,跨年千年,不知道擦亮过多少暗淡的灵魂?
我想让孩子们都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想让孩子们和我都一样,虔诚地接受这份勉励,让它成为你人生路上失意时能照亮前路的星火,给人温暖与力量。我希望孩子们都能从诗中读出自己的感悟。不曾想,对于刚上三年级的他们,着实有点揠苗助长了!课上讲了很多,读的偏少。教学过程没有走完,留下了许多遗憾。且让他们背诵积累,也许有一天,当他们化身为刘景文,自然会走进这背后的故事,从中得到旷日持久的精神慰藉,成为精神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