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去听谢春花的现场,她唱完几首歌和台下观众互动的时候说:“常常有人说我文艺,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词儿,不喜被冠以这样的标签,你们要是想夸我,可以说我可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后开始,“文艺青年”似乎已经变成一个贬义词,人们提及文青的时候多多少少带点嘲笑或者其他的意味,好多人开始抗拒被冠以文青的标签,当被人称作文青的时候常常想说“你才是文青,你全家都是文青。”
我去百度搜索“文青”二字,解释如下:“凡是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人,都可称作文艺青年。”
关于文青的共同特征其中一个版本这样描述:
第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
第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
第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
这几个特征互为因果,爱好文艺,所以不会挣钱,穷,因此更加痴呆。
这样的解释已经完全没有一丝褒义。
02
当我最初听到“文艺青年”这个词汇的时候,我对它的理解并不是现在这样,脑海中浮现出的形是那种饱读诗书,心思细腻,热爱生活,又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有着自己独立见解的的人。
大概像三毛,他用48年的时间走遍54个国家,讨厌数学但是却疯狂的喜欢文学,热爱生活,充满好奇,把一切琐碎的事情变得有趣。心思细腻而敏感,相信爱情并为之执着,她把经历写出生动的故事。
或许像安妮宝贝笔下描述的那样,穿球鞋或者光脚,棉布或者带碎花的裙子,戴着从西藏或从小摊上带回来的银镯子,背着相机走遍不同的角落,用一天的时间在人群里穿梭,抽烟,也喝茶,有时消极,矫情,颓废,但是对待生活有独立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像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文青大概是没有错的,他们是真正热爱文学艺术,喜欢独立小众的东西,不在乎周遭人的眼光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并且最终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她们把读书当做吃饭睡觉一样寻常的事情对待,我甚至崇拜这样的人。
03.
可是逐渐的“文艺”被剔除掉了本质和内涵,变成了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一种刻意为之的姿态。穿麻布衣服,背帆布包,买书为了拍照,吃饭也要先拍照,甚至读书只是为了能挑出那么几句能发到朋友圈装X的文字。这也许是文青被妖魔化的原因。
前段时间看圆桌派,他们提到“文青之所以被黑化,是因为现代很多人成为文青,是迫不得已沦为文青,他们没有其他谋生能力,缺乏对这个世界的适应能力,只好摆出一副拒绝这个社会的姿态,成为文青可以让他们保有最后的尊严,你可以笑我得人,但是不能笑我背包里的书。”
一部分所谓的文青,眼前的苟且尚且处理不好,一味的盲目追求诗和远方,但是也许并不知道诗和远方的本质是什么。也许诗就是指,能截取出来当成微博或者朋友圈介绍的文字,远方就是指大理或者西藏吧。口袋里没有多少钱,就想穷游一路搭车去西藏,殊不知沿途遇到的可能都是“老司机”。
所以我想那部分得了“文青病”的人可能是把文青过于形式化了,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但是追求梦想,向往独立和自由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不要忘记了现实的残酷,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同时,也要为了温饱而努力。
我不喜欢被人说文艺,或是称作文青,因为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文青的层次,但我觉得就像圆桌派中说的那样,不论是真文青还是伪文青,都是对社会没有坏处的,至少多读书总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