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台领了个奖,心情忐忑,衣领也没弄好就上去了,上去后胡乱说了一通,以为会得到一阵笑声或者是掌声呢,结果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下台后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很不舒服的一种感觉,总想逃避这种感觉。
从领奖台一路回到宿舍,一直到睡着我都有这种感觉,很不爽,于是我通过看电视剧来逃避这种感觉,我渐渐意识到,这种感觉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每次上台后都会有,每次演讲完都会有,每次一件事未做好都会有,我这是怎么了?我想。
表现型人格。
我渴望着表现自己,想证明自己的最优秀的一面,不过事与愿违,总是得到的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每次我都要让自己逃避它,尽量不去想它,尽量转移注意力。我躺在床上,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要逃避它,而不是去感受它呢?就像我们此刻阅读的感觉一样,不管是快乐,痛苦,烦躁,不安,平淡,厌恶等等种种感觉,都是组成人生的一部分啊!于是我尝试着去感受这种感觉,我去享受这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偶尔走神了,思绪又回到了舞台,偶尔又想到去逃避这种感觉,不过种种感觉都是我此时的享受,我把注意力放到我的感觉上,我仔细体会它,我去感受心脏的跳动节奏。
神奇的感觉。
我知道了这感觉因何而来了,这种感觉提醒了我是一个怎么样的自我,它像是在说:你现在就是能力不行,上台演讲能力几乎没有,你的表现很差。瞬间,我明白了。我知道了我为什么讨厌这种感觉,以至于每次我出现这种感觉总是要退避三舍,不愿意正视它,原来我是不愿意接受真实的自己——那个能力还很差的人。
我活在自己的感觉中,却很自洽。
它提醒了我,我的良好感觉是错误的,现实的情况就是我能力很差,它一次次的出现只为让我接受我真实的自己,不要活在自己的幻觉中,从而迷失了自我。我生活中的幻觉就是:我认为自己长得帅,然后怀疑女生都喜欢我,我认为没人讨厌我,我认为我有很强大的能力………于是我好为人师,于是我无视他人感受,于是我……
我开始尝试着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不知道多久才能完全接纳真实的自己,因为毕竟感觉中的自己总是在排斥真实的自己,不过一点点来,路漫漫其修远兮。
刚刚我说的是表现型人格,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是进取型人格。表现型人格不愿看到,不愿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不好,也不让自己感觉到自己不好,反正尽一切努力逃避真实的自己。至于进取型人格,简要的说就是:接纳今天的自己,不会特别在乎当下的这些表现与当下这些事,而是通过反思自己做的不好的事,以求做到更好。
真实的自己在哪里?
1957 年,泰国一家寺院迁址,其中一部分僧人负责搬运寺院里一尊巨大的黏土佛像。在搬运过程中,一名僧人注意到,佛像表面的黏土上出现了一丝裂缝。为了避免佛像受损,僧人们决定暂时中止佛像的搬运工作。那天夜里,一名僧人打着手电筒来检查佛像的时候,忽然发现裂缝处在手电光下发出了奇异的反光。这让僧人非常好奇,于是他找来了锤子和凿子,开始凿宽佛像上的裂缝。随着一块块黏土的落下,佛像逐渐现出了黄澄澄的颜色。最终,辛苦了几个小时的僧人抬起头来,发现灰扑扑的土佛已经变成了一尊华贵的金佛。许多历史学家相信,这尊金佛是在几百年前被当时的泰国僧人们用黏土覆盖起来的,因为当时缅甸的军队正在入侵泰国,他们要保护佛像不被敌军掠走。所有参与保护佛像的僧人都死于战火,所以直到 1957 年寺院搬迁的时候,佛像的秘密才重新被人发现。我们的内心世界,就像那尊被黏土覆盖起来的金佛一样。因为害怕外面的世界,我们会用恐惧把心中的金子掩藏起来。只有鼓起勇气,敲掉表面的黏土,才能让金子重新焕发出光芒。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永远是你自己的形象。你身上的每一种特质都有其意义,每一种特质的存在都是合情合理的。——引自《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有过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也曾逃避过真实的自己,不过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纳真实的自己,活在幻觉中的感觉确实很好,但不是真的自己,这条路很长,寻找到真实的自己的路也很长,于是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