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人、音乐家的纪录片乃至电影实在不少,但这部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是让我最为感动的。我没有资格说它在艺术造诣上是杰出的,但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上说它是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我因为亲切而对其中大多数情景感同身受,因为这样的感动而心生悲哀。
电影在余秀华成名后拍摄,记录了她离婚、母亲病逝等多个重要事件,最明显的线索有两条:其一是诗人在乡村的生活,其二,外界对余秀华成名后的反映。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实际上用一段特殊的人生阶段,反映了余秀华作为一个诗人的不合时宜,甚至作为一个人无奈的残缺。这种不合时宜是全方位的,不论是在一直生活着的乡村,还是成名后的名利场里——电视节目、研讨会、作品签售会等等场合中,诗人都是不合时宜的。
每个诗人都有他不合时宜的地方,这种不合时宜来源于孤独,而这种孤独则是出于对精神自由与内心情感的热爱——孤独是对这种热爱的消极守护。但对于余秀华来说,罹患脑瘫、出生乡村的事实,使这种不合时宜更多了一层残忍。她只有付出更大的代价,哪怕撒泼打滚,才能挣得自己的一点点自由,获得一点点爱。
作为诗人的不合时宜是普遍的,本质上是人的孤独之一种;但残疾人的身份让这种不合时宜变得更加显著。在电影中,身穿黄色连衣裙的余秀华在老屋的大门用电脑笔记本写作,穿堂风吹动她的裙摆,屋外的杨树也在风中摇曳,池塘里的荷叶、草丛上觅食的鸡,一切如此美丽生动,如同狄金森笔下的宁静世界。但是,她歪歪扭扭的姿态,她难以控制的双手,却曝露了命运加在她身上的困苦。因为离婚和丈夫激烈对骂,与母亲争吵、冷战,不同情母亲的重病,这些冷酷和蛮横的表现使她在家人面前变得难以理解,变得不合时宜。但在这种不合时宜的背后,却是她身为一个农村女人和残疾人的双重无奈:她渴望充满爱的婚姻和家庭,但她严重缺乏获得爱的能力。
心怀浪漫的人总是认为,爱和婚姻是一致的,并且认为这种一致是普遍的现实,而真正生活中的人们知道,这种一致性只是一种理想,爱是一种现实能力,筹码越多的人越容易得到爱,反之亦然。和生活富足的人相比,穷人的婚姻更像一场交易,并且更加狼狈。余秀华的母亲在描述尹世平怎么成为余秀华的丈夫时这么说:“我的儿子(女婿——尹世平是上门女婿)能看上我的女儿,他身体健康,我还能说什么?”爱在婚姻里缺位,这对余秀华的母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钱人才有资格谈爱,这已经是时代病症,对于穷人来说,在生活和爱的博弈中,前者显然更加重要。
余秀华本人就是这样的弱者,对于围绕她的生活来说,余秀华身上存在两个重要而特殊身份:残疾人和诗人。前者让她丧失了寻求爱的更大可能,但后者加深了她对爱的渴望。因此,当她在诗歌中寻找爱的慰藉的时候,诗歌同时强化了她对爱的需求。这一对相互撕扯的矛盾,是她不能被生活理解的原因,实际上也是她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诗歌打动读者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公众对余秀华的认识和家人对余秀华的认识同样是高度差异的。和母亲、前夫认为她心硬、缺乏感情相反,公众看到的是余秀华的率真和热情。这种反差,并不是因为余秀华虚伪,而是因为生活的遮蔽。生活的窘迫容不下风花雪月,同样容不下一个人从容、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有内心的真诚想法和憧憬在坚硬的现实面前都会变得狼狈不堪,写诗已经像是一种对生活的挑衅了。
也就是说,对于像余秀华一样被生存的重负压迫得喘不过气的人来说,日常生活和内心是完全脱节的。生活是生活,而内心没有资格摆上家庭甚至个人的议事日程。和与她处于同样社会地位的女人相比,余秀华能够在诗歌中表达自己,仍然是幸运的。和生活场景不同,公众场合鼓励余秀华表达自己的内心,在这种情境下,她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表达,所以她率真、热情,甚至机智而幽默。
但是,我认为,即使广受欢迎,但公众场合中的余秀华同样是不合时宜的。那些对她报以如雷掌声的场合,很多不是出于对诗歌的热爱,即使那些讨论她的诗歌的研讨会,同样也只是在表达“上流社会”的一种态度:接纳余秀华,就可以为他们宽容和善良自我感动不已。她是一个被观察、讨论、同情的对象,而不是一个和他们站在同一水平沟通、相处的朋友。失去农村妇女、脑瘫等束缚她的标签,他们几乎没有对话资源。她像一个不具有威胁的闯入者,虽然突然冲进了原来不属于她的世界,但幸运的是,她并没有破坏这个世界的结构,相反用她的机智应答,化解了这个世界猎奇、媚俗的尴尬。
实际上,如果余秀华身体没有残疾,她是非常善于适应社会的人,她在公开访谈中表现出来的敏捷和幽默天赋,超出了公众对“脑瘫”的印象。她是一个高情商的人,但依然无法摆脱她的不合时宜:当杨锦麟整理好自己的肚腩,和长腿并拢的美女主持共同访问她时;当作协成员在明亮的大厅里正襟危坐,召开她的诗歌研讨会时;当她在电视演播厅的灼热灯光下接受一众奖项时,我就感到她身上的不合时宜,就像一个农村妇女割不掉的原生家庭的尾巴。
可以肯定,余秀华不用再过从前那样让她感到压抑、不安的生活,在将来的岁月里,当她在公众场合混熟,她也会逐渐去掉一个上流社会闯入者的不合时宜痕迹,她会更加如鱼得水。对于四十年来所受的苦痛,她配得上这样的幸福,但她所向往的真实和自由,却未必能够如愿抵达。
楼河,诗人,江西人,野外诗社成员,曾出版《楼河诗选》、合集《六户诗》《野外七人诗选》等作品,获第二届《诗建设》新锐诗人奖。
题图:《摇摇晃晃的人间》海报(局部)设计者陆云帆 · 2016
责任编辑:颖川 | 实习编辑:张茜涵
微信公众号:飞地
更多深度文艺好料,请下载飞地APP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