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素面朝天,但她却化了妆” ,“没想到你是个前后脸”这样被转发无数的文章,让我们觉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都是可怕的心机婊,我只能说你的思维is so Trump。
一个人有很多副面孔,对闺蜜、普通朋友、熟人、一面之缘的人、敌人等等,都有自己该使用的面具。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场合、对眼前的人,展露自己认为合适的那一面,突出想让对方记住的那个自己。
去年在泰国出差,帮一个要上市的公司做风控的时候,一个财务部门的阿姨问我这是你的第几份工作,我说第一份而已,还不到4个月,她震惊地和旁边的人blahblah地说了一串泰文,然后感叹地说the way you conduct yourself look really experienced and professional, 我还以为你29岁了。
我听完,没有因为29而不开心,而是兴奋地发现"印象",是个自己完全具有主动性的可控因素。
虽然以前实习的时候,去马来西亚的厂房里数过机器零件,但作为一个正式的员工,知道要去泰国出差,做如此重要的项目,内心的确忐忑,忧心忡忡,全程飞机都在恶补专业知识。
面对烧脑的专业谈话和行业大牛们,我能努力做的就是飞速地思考,冷静地跟倾听,保持眼神交流,用眼睛告诉对方“我太懂你说的了”,同时,默默谷歌对方抛出来的陌生名词……说白了,真是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我曾经很鄙视一个面试的窍门,觉得是可以谄媚,和能力无关,那就是对面试官人肉搜索,然后投其所好。记得大一上的business communication这门课,那个笑面虎的老美说自己当年和国大校长面试时,知道他喜欢古典音乐和生物,就跑去恶补,适当时候扔出一个词汇和人名,就能点燃对话,然后他果断被愉快地翻了牌子……
小时候,学校总是教导我们,为人要一视同仁,没错,别歧视性别、残疾和出身。但是进入了社会,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那些人,往往混得平庸惨淡。因为他们眼中,所有人都是同等价值,同样个性的,他们不会“刻意”让对方觉得开心,受到重视,自然而然,所有人眼里的他也是索然无味的。
其实很多时候,情商体现在哪,就体现在精确地感知什么时候戴什么面具,展现什么性格,说什么语言,用什么动作。
我最佩服的是那些,能够凭借对方穿着打扮、肢体语言、一颦一笑,而做出合理情绪反应的人,然而这些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社交敏感度的确需要很努力,才能看来毫不费力。
这不是工于心计,而是为了把天聊嗨,建立信任和我们都渴望的互悦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营造舒适的交际氛围。最尴尬的,是两个人说话不再一个频道,心里无数草泥马,却还要硬着头皮撑下去。
保持一根筋和一视同仁,那不是值得炫耀的“真实自我”和刚正不阿,而是缺乏基本的社交敏感度。舒服的谈话和“相见恨晚”的朋友,说白了,都是社交敏感度的产物。
根据对方的性格和喜好调整自己的外在行为,但是保持自己的内在品质,是聪明人的做法,四两千斤,何乐不为。
社交敏感度≠心机,真的,不损害对方根本利益的前后脸,都不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