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会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肯定,以及改善孩子行为。但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过度表扬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讨好者”和“总想寻求他人的认可”。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养成一种完全依赖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引自《正面管教》
对于“表扬与鼓励”,以前我一直没有认真思考它们的区别。在看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大不相同。
星期三晚上,Emily正在做一道“数字与数量”配对题。她完成的速度很快,但以为粗心数错了两道题。我正想批评她“怎么这么着急,这么粗心呢”的时候,突然脑海里浮现出《正面管教》,它指出:“孩子的小进步——即使情况再糟糕,也一定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于是,我将责备的话咽了回去,指着配对正确的题鼓励Emily:“你看,1,2,3,4,5这些全都数对了,真了不起!你是怎么做到的?”Emily听了很开心,骄傲地说:“我一个个数呗。”我停顿了一会儿,然后指着数字6和7,温柔地问:“你觉得这两个数字呢?”
Emily一看,马上重新数了一次,很快发现了问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啊!原来少了一个。”老师,说完马上就把错误改正过来了。
我对Emily微笑:“你自己发现错误,并且还能自己改正过来,真不错!”
换作以前,我会先指出她错误的地方,并用质问的语气。Emily听了,要么会生气地为自己辩解,要么撅起小嘴大哭……结果不仅伤了她的自尊心,并且对孩子的学习来说,虽然错误得到了纠正,却是一种被动的“接收”,而不是主动去思考。
这次的过程,我俩心平气和,没有任何争执和不快。我相信,Emily自身也在错误中得到了学习和成长。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而当孩子做得好时,我以前习惯性赞美是:“Emily你太棒了!”现在我明白:长此以往用这种方式来赞美,孩子会因听得太多空泛的赞美,不但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做得好,而且还要依赖于别人的好的评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这次,我说出具体的事实进行鼓励,激励Emily进行自我评价和不断完善。而具有指向性的鼓励,也会让Emily相信自己的价值所在。
当我们学会如何鼓励和肯定孩子时,孩子才往往会希望自己继续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