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本书,今天了解的书是《顾客为什么购买》,作者帕科·昂德希尔,美国著名的消费行为学研究专家,被《旧金山纪事》赞为“零售业的福尔摩斯”。本书主要介绍了商店一些鲜为人知的小秘密,说明了顾客的行为习惯是如何改变商店的,分析了该如何对待不同群体的顾客,提出了感官是决定的购物的关键因素。下面分为四个部分解读本书。
第一部分:商店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秘密?
在今天,逛商店、逛超市已经成为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你有没有注意过,很多超市、商店在布局上都很像?比如入口和出口的设置,收银台的设置,热销商品的摆放等等。到底是什么导致这种类似呢?作者认为是购物者的行为习惯,购物者的行为习惯是影响购物的关键因素,也正是为了促销人们多购物,商店才不断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最终形成今天商店的格局。
比如,为什么热销商品普遍被放在进门的右侧?作者通过观察发现,在车辆靠右侧行驶的国家,人们总是习惯朝右边走,在商店也是一样,所以,如果把热销商品放在商店入口的右边,那么人们注意到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购买的可能性也会大很多。也许你会觉得,把热销商品放在刚进门的位置,这样不就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了吗?其实,人们在购物过程中存在一个“缓冲地带”,所谓缓冲地带,也就是人们从非购物环境转换到购物环境的一段距离。在缓冲地带里,人们还没有从上一个环境中脱离,难以进入新的环境。就像你进入商场后不会立马买东西,而是逛一逛才开始买。
在比如,为什么收银台要设置排队线?因为商店要避免购物中的“干扰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要避免人群拥挤和碰撞。书中提到,在一家百货公司中,入口附近放着一个领带架,顾客会来到货架边,停下来挑选,当被来来去去的人撞一两次之后,这些顾客仍会接着购买,但如果再被推撞几次,大多数购物者就会离开。
第二部分:不同群体有哪些独特的购物偏好?
作者认为,不同群体在购物中都有着独特的偏好,而且这种偏好会影响他们的购物行为。书中主要介绍四类群体,也就是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
男人:基本可以归为不爱购物这类。男人买东西基本都是速战速决,经常急急忙忙走进商场,直径走到货柜前,找到要买的东西,不假思索拿起来就买,如果转一两圈之后还没有找到要买的商品就直接离开。
女人:是购物的主力。喜欢约上闺蜜、三五成群地一起逛商场,还有在购物时更注重细节和质量,不在意效率和时间。所以在超市里你可以看到,站在蔬菜摊前仔仔细细挑拣的绝大部分都是女人。另外,女人还是天生精明挑剔的购物者,对环境的要求比男人更多。
老人: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购物群体,因为老人们比较闲,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购物。购物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看得清的要求比较高,视力退化使他们看不清小字体,并且看任何东西都会泛黄,所以他们既不喜欢小字体包装的物品,也不会注意黄色包装的商品。二是老年顾客更乐于为第三代消费,也就是更乐意给自己的孙子孙女买东西。
孩子:孩子很少直接参与购买的过程,都是父母或长辈给孩子买东西,所以看起开孩子对购物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实际上,孩子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比如,父母带着婴儿去逛商场,如果发现商场里的通道无法容纳一辆婴儿车通行,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反之,他们可以放心的逛上很久。
第三部分:到底是什么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
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提出感官是决定购物的最有诱惑力的因素。换句话说,是触觉、嗅觉、视觉等感官促使人们做出购买行为。
首先说触觉。触觉是人类最直观的感受之一,通过触摸或接触商品,可以给我们建立商品质感的直接印象,并进一步建立对商品的信任感,最终做出购买决定。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喜欢在毛巾前摸一摸,一条毛巾在被买走之前,平均会被6个不同的顾客摸过。
嗅觉。气味是人类识别物品的重要信号之一,难闻的气味会使人退避三舍,好闻的气味会使人好感大增。如果一件有着很好闻的气味,并且能够被顾客闻到,那么它被人买走的可能性就大增,就像你路过蛋糕店,本来不觉得饿,但是飘出来的蛋糕香味会让你要去买一个蛋糕。
视觉。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人们会天然地偏爱美的事物,所以,看起来好不好看,是很多人决定购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服装行业,商店把灯光调得更柔和,从而使衣服看起来颜色更好,甚至把试衣间的镜子弄成所限镜,使人看起来更瘦,这些小手段,背后都是这个道理。
第四部分:互联网购物的前景如何?
相对于传统实体零售业,网络购物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网络购物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让我们在任何一家网店随意浏览,从而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还不受交通,天气的限制,足不出户把东西买回家。但网上购物也存在许多不足。总的来说,是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零售业。(现在我们觉得互联网肯定取代不了实体,但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是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