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熟知的人群里,喜爱文学的恐怕不足五分之一。对文学稍有偏爱,便被冠之以文艺青年,更是叫我觉得哭笑不得。
我很不喜欢文艺青年这顶帽子,文不文艺与文学无关,文艺本身也让我觉得并非褒义。何以文艺成了某些人标榜自己的标签了呢?这本该是从里向外透出来的气质,而非硬生生盖上的印戳。
热爱文学绝不是高贵的特质,相反更容易成为落魄者的自我安慰。而我热爱文学完全是因为对语言和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特别是中文。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当代文学,中文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美感和韵律,让我深深折服。也许是我外语水平不够,其它语言比如英语,就实在无法产生如此大的魅力。
但文学的价值不止于此。说出“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的人,无非是狂妄自大唯利是图的货色。当年周树人前往日本仙台学医,曾向友人说明文学的力量:
“比如说,有一个人在海上遭遇海难,在浪涛中一番挣扎,终于被海浪卷到岸边。他死死地抓住的地方,是一个灯塔的窗台。他正想呼救,从窗户中看到室内,守灯塔的夫妻和他们的女儿正在吃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于是,他犹豫片刻。正在这时,一个浪头一下子吞噬了这个腼腆的人。他失去了得救的机会。当然,也许不是在海上,也许是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一个人悄无声息地死了。没有人知道。守灯塔的人不知道,他们一定会继续他们幸福的晚餐。如果是暴风雪的夜晚,就连月亮和星星也看不到这一幕。没有人知道。也许有人会说,现实永远比小说更不可思议,可是这世界上,有很多谁都不知道的事情。正是这些无人看到的人生片段,藏着珍贵的宝石。文学,就是用天赋的触角,搜寻出这些珍贵的片段。文学的创作更接近真实。如果没有文学,那这世上将千疮百孔,那些不公平的空洞,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需要文学填满。”
今天读了太宰治的作品《惜别》,格外想写这篇文章。鲁迅前往日本学医,终而弃医从文。他看到了文学启蒙对中国民众的意义。同年代的日本,正值文学热,青年们从文学中汲取力量,促进了日本思想进步。
今日中国,却缺少了全民读书的风气。电视剧、综艺占了我们太多时间,稍纵即逝的快感蚕食着每个人的青春。浮躁、功利应运而生。
即便是在国家图书馆,专心读书的人也不多了。
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