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不知道有《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描写的梁庄实际上与我如此近。那是五月份偶然的时间,烈日炎炎去银行办事,排队等候时拿起了一本过期的内部杂志,看到里面有这本书的推荐,写着“读懂它,就读懂了中国”。当时颇不以为然,沽名钓誉者太多,见惯不怪了。
真正结缘是6月底,上亚马逊给孩子买几本贴图书,偶然看到了旁边的好书推荐,似乎一下子把记忆拉了回来,顺手就买了一本。邮寄了一个星期,终于到了。
随手翻起这本书,读到里面描写的穰县梁庄,越看越觉得似曾相识,于是去百度搜索,才发现所谓的穰县,竟然就是我读书三年的县城;书中描写的梁庄,竟然是家乡附近不远的临乡,难怪书中描写似曾相识,一些方言土语使我的思绪不觉回到了年轻时代,颇有共鸣。读起来,便欲罢不能。于是顺手又读完了《出梁庄记》。
其实,即便书中描写的不是我的老家,我也读到了农村那种普遍的味道。梁庄,不过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在当今时代的农村,似乎所有的农村村庄都差不多是这样的命运与轨迹,而我们,恰巧处于农村城镇化转型的的跨越期,于是便能够经历这段村庄死亡转型的历史。
我的老家,在距离梁庄不远的另一个村庄上。小时候,村庄上也是热闹的很,小伙伴们放了学,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追逐、嬉戏;大人们忙绿一天,蹲在月光里吃饭、聊天说闲话,好不热闹。然而这样的日子随着岁月的增长逐渐一去不复返了。去年春节,回了趟老家,老村里更没有生气了。满村是破败的旧屋,除了极少数穷人,多数都在村边的公路旁修起了楼房。楼房通常是独门独院,面积三四百平米,可惜往往只住着老人、小孩等极少数人,空空荡荡的,显得很冷清。邻居们照例互相串门、热情,可以经很难聚起一大帮人热热闹闹聊天了。大人们的娱乐,就是天天去镇上喝茶,这是他们的社交活动,也是他们在寻找回忆的影子吧。
“读懂梁庄,就读懂了中国”这句话,这话确实说的有点儿大。然而,这本书确实提供了很现实的视角,来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走过的道路,中国农村、农民,逐渐失去了与土地的依托和联系,似乎有点儿找不到根了。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事最低端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用自己的健康、生命去换取微薄的一点儿收入,成就了城市的不断发展,而他们自己却似乎被抛弃到了历史垃圾堆里。
忘记了历史,便找不到未来。让历史来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