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
用户
小白用户
痛点(传统健身)
金钱:3000多一年。一年使用平均次数只有7.5次,还有三次是洗澡
时间:工作忙
地点:离得远
人物:小伙伴陪
对应的解决方法
免费产品,摆脱私教
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社区,一起动
行业分析
1、中国体育产业占比不到1%,发达国家3%
2、体育产业中,中国体育用品为主,美国体育服务
3、消费升级。朋友圈里面在2014后,变成秀运动
功能设计
产品定位(3.0前):移动健身工具
社区动态必须是完成一次训练才能发动态,过滤掉垃圾信息
4.0后,增加了综合性健身场景、品类扩充、提出自由运动场,依然强调训练重要性。形成健身、跑步、骑行三大场景覆盖,增强场景适用性和使用频次
运营策略
团队
猿题库的班子
内容运营
微博、微信(新媒体)
健身社区
用户运营
种子用户:健身大V
垂类社群
品牌建设
将KEEP作为品牌而非产品名称来打造(以品牌为主体的物料宣传需要大量舍弃产品诉求,而将情感层面放大)
围绕“自律给我自由”品牌主张,采用立体营销。垂直领域,在一线城市的建身房等运动场地投放场地广告。横向,延伸到娱乐行业,实现对潜在用户圈层转化,为年轻人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商业模式
售卖
O2O售卖健身餐
内容付费——长视频形式做教科书系统知识讲解
自有电商(健身俱乐部)。3.0中推出电商模块,一些轻量级运动商品——瑜伽垫、弹力带、哑铃。keepkit主推跑步机(销量大,用户内心不存在确定品牌,手环又竞争激烈还需要教育用户)。keepup运动服饰
广告
品牌广告
服务
私教预约,平台抽佣
训练营——制定适合某个用户训练方案
优劣势
优势
1. 品牌化战略,形成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构建竞争壁垒
Keep的品牌化战略让产品无论是从名称、logo、slogan还是官方的宣传片、社区内容都时刻向外界传达出坚持、自律、个性、有追求、有品位的健康生活理念及品牌价值观,相比同类型其它产品更能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态度和情怀,更容易吸引和捕捉用户并使之对产品及品牌产生信任。
2. 良好的产品数据及资本亲睐,以及和腾讯的战略合作
1亿+的注册用户数,平均1000万+的月活跃用户数,用户粘性同类型产品第一,2年半完成含天使轮在内的5轮融资(最新一轮为腾讯C+轮战略投资),这些数据都使其成长为垂直细分领域的头部产品。快速的用户增长及融资进展,也侧面反应了Keep核心团队的实力。
3. 平台化战略,让产品功能更加全面完善,构建服务闭环,形成更高竞争壁垒
横向上扩充了更多运动品类,覆盖更多运动场景,满足范围更广的用户群体;构建知识、经验分享的运动社区,更好的满足小白、初阶用户的需求;致力于打造健身教学、跑步、骑行、交友及健身饮食指导、装备购买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的移动平台。
纵向上两大核心功能训练和社交无论是从内容丰富度还是内容质量上相较竞争对手都有一定的优势。训练方面,提供数量和类型更多的训练课程,以及选择维度更多、算法更精准的智能定制训练计划和个性化推荐功能。社交方面,通过PGC+UCG辅以官方运营,打造的社区无论是在内容质量还是数量及活跃度都优于同类型其它产品。
劣势和建议
1. 盈利模式单一,变现能力不足,电商还处于试水阶段,对其它变现途径的探索也较少且形式不够多元化
当前Keep的盈利模式主要为广告和电商,变现手段相对比较单一,且广告依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C+轮的公司在变现能力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上线一年半多的电商板块也还在试水阶段,从商城上线的商品销量来看,用户转化率还很低,营收较少。
此外,从收集到的资料及App功能布局来看,Keep在尝试探索的其它盈利模式也较少,重心依然放在专注做用户、扩大平台量级上。相比竞争对手,Keep在探索盈利模式方面步伐较慢。
2. 仅依靠移动App,在满足用户部分更专业的需求和运动互动中显得力不从心
无论是健身还是跑步或者其它运动,本质都是重线下体验的活动:
一方面基于移动端的运动App在测试用户更详细的身体数据以及监控实时运动数据中都显得无能为力(如测量体脂率、监测心率、血压等);
另一方面,对于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和产品的实时互动和反馈也相当有限(标准动作面对面指导、实时纠正不规范的动作、情感纽带等),以上两点都致使产品在继续深耕核心功能,提升内容质量和专业度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4.3建议及思考
1. 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建立游戏化的产品机制
包括某些产品功能游戏化(例如Keep已经推出的用户成长体系、音乐跑、AR跑步地图、徽章等);以及推广运营游戏化(例如各种趣味性的线上运动项目挑战赛、组织拥有广大目标用户群体的校园、企业PK赛,以及与公益相结合的线下活动等)。
跑步、健身等大众体育运动虽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就运动内容本身而言相比足球、篮球、滑雪等运动要枯燥、乏味许多。
一方面,足球、篮球、滑雪多属于群体运动,本身自带社交属性,能满足用户陪伴、激励、炫耀等更多深层的人性需求,而跑步、健身更多时候一个人就能完成;
另一方面,足球、篮球、滑雪等运动相比跑步、健身更有趣味性和竞技性质,更能激起用户的兴趣与参与。
因此运动健身类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可以通过产品本身的运营、功能设计等等来弥补跑步、健身等运动在内容本身上趣味性、娱乐性不足的短板。通过游戏化的产品机制来提升用户运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从而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帮助用户养成运动习惯,向用户传达“坚持”、“自律”形象的同时,更要让用户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最终提升用户对产品、平台的粘性,对品牌的忠诚度,形成更高的竞争壁垒。
. 2.未来可开发自有品牌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运动硬件、智能传感器等硬件产品,结合软件一起构建服务闭环,形成更高的竞争壁垒,实现更多元化的变现途径
随着AR/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近几年智能硬件市场越来越火热,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但当前新技术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未来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硬件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Keep作为运动健身垂直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在数据积累、软硬件综合服务、新媒体运营销售方面都有着作为切入这一市场的天然优势。
此外,智能硬件一方面可以弥补移动App在测试用户身体数据、监测运动数据及反馈方面的不足,并结合软件一起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智能硬件又能收集更多数据,挖掘潜在价值,反过来帮助硬件和软件产品的开发与改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3. 开辟线下智能健身房,未来或能打造线下的Keep运动体验中心,充满想象空间
目前的Keep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代健身教练但不可能取代健身房,对于一开始就想要获得健身教练更为专业指导的小白用户以及随着运动健身进阶成Keep无法满足他们需求的高阶用户,最终还是要流向线下的健身房。
因此,未来找个合作伙伴或者自己开辟线下健身房或许会成为可行的商业模式。
首先,Keep可以通过积累的用户数据分析,选择用户集中的城市或区域建立健身房试点,以降低尝试的风险;
其次,通过App与健身房结合,可为用户提供线上开卡、办会员、选课程、约私教、扫码解锁健身房门禁、健身器械、评价反馈等等服务,打造真正智能的健身房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最后,还可通过线上巨大流量的引流,大大降低获客成本,解决传统健身房获客成本高的痛点。这些都将成为Keep进入健身房领域的优势。
此外,未来随着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用户健身意识和习惯养成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许能打造线下的Keep运动体验中心,这里集健身中心(包括智能健身房、教练、器械)、运动商店(包括Keep品牌的运动装备、运动周边、智能硬件等商品)、餐饮中心(健身餐、补剂、健康食品)、休闲娱乐于一体,融合线上线下提供多方位完整的服务,打造垂直领域的生态系统,充满想象空间。
未来方向
无论是做线下健身还是卖智能产品,都不是简单流量变现,而是构建KEEP生态:
把Keep作为“平台”,其下是用户行为和数据,其上是家庭场景的KeepKit硬件产品,和城市场景的Keepland健身房。更底层的,则是作为品牌的Keep,它指向一种生活方式,比如那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语,“自律给我自由”。
王宁将此称为“科技互联的运动新生态”,而这一切都基于Keep的竞争优势——巨大的用户量、足够丰富的内容,以及社区运营的法门。
KEEPLAND
为什么做线下?
1、其实Keep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线下健身房和健身教练的革命者。只是三年前开始创业时,国人刚开始有健身需求,但对于初级爱好者,找健身教练门槛太高了,需要一点教育,去低成本地体验运动和健身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们更多定义自己是一款在线教育产品。到现在Keep超过1.2亿注册用户了,我们发现这些“新手”和入门级用户开始需要更专业的场地和运动服务,需求也更个性化了,时机就成熟了。从外部看,一是现有健身房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二是饱和度太低,那不如我们自己干,这是一个综合推导的结果。
2、一开始我们是关注那些还没有去到健身房的人,对于健身房用户其实不太关注的。陆陆续续我们发现,Keep的线下课程用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都是老用户,社区“动态”里越来越多人在线下出没,纯线上的人开始往线下走了,所以我们是跟着用户迁移的,希望延续他们在线上的体验。
本质:线下互动加强版KEEP教学或加屏幕版的超级猩猩
场景:商用(keepkit是家用场景)
竞品分析:互联网健身:乐刻运动、超级猩猩(纯器械健身不适合中国)、LIKING健身
传统俱乐部:威尔士、金吉鸟健身
竞争优势:
1、课程和体系可以和健身房有互补之处。为线下提供用户和内容
2、产品成熟的KEEP。可能给健身教练带来更多收益。
3、在Keepland你所有的训练数据是可视化的,且可以云端同步到Keep里来,就像线上的训练动态一样,形成一个行为报告,可以量化出你真正有效的燃脂时间,你心率的变化,你的排名。
4、模式上,我们还是想以内容为核心,比传统健身房门槛再低一点,按次付费,循环训练和团课两种模式。循环训练有点类似“双师模式”,主讲老师是智能化的屏幕,70%内容由它完成,助教就是线下的老师,帮助纠正动作,活跃气氛。可以类比一下电影院,按场次,选你最适合的时间,屏幕在这,但是屏幕里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有人喜欢喜剧片,有人喜欢恐怖片。团操就是传统的操课,一个老师带着很多学员。
核心内容:健身小团课。教练一对多团体性课程,几组动作系统循环训练,结合大屏幕动作指导
导流:线上引流,突破“三公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