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这篇课文现在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下面我们用群文阅读的方法从单元角度来探知这篇课文的一些小秘密。
一、从单元的内容编排来看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
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又与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呼应,第一单元写的是杰出的人物:如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先生、孙权、吕蒙,他们都是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写的阿长是告,鲁迅先生的保姆,《老王》写的老王是孤苦伶仃的三轮车夫,《台阶》中的父亲是辛勤劳苦一世的农民,《卖油翁》写的是以卖油为生的普通老百姓。从群文编辑的角度看,也看出了《卖油翁》的写作重点人物是卖油翁而不是陈尧咨,如果是主要写陈康肃公这个人的话,就应该编排在第一单元了。
二、从单元的阅读方法来看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卖油翁》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用单元群文的阅读方法,也可以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比如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卖油翁》,而不是《陈康肃公》?文中的两句关键语句:“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两句话是理解全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抓住这两句话也就理解了这两句话言外之意,中心思想也就很明显的出来了: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三、从本课的原文来看
本课在选入课本的时候,编者删去了原来的最后一段。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我们阅读完全文,其实,从理解主题的角度看,最后这一句话是没有必要删掉的,它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植树的牧羊人》他们的最后一段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又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最后一段除了画龙点睛,还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下最后一段中的两个典故:解牛指的是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出自《庄子·养生主》。斫轮,出自《庄子·天道》,指斫木制造的车轮,后比喻经验丰富﹑水平高超的人。两者都是《庄子》中所援引的事例(实际应该更像寓言)。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道家“道技合一”的思想,虽然屠夫和轮匠都是普通的工作,他们却能把简单的技能中反复琢磨,最终悟出人生哲理。这个思想内涵和卖油翁是一致的,用这两个典故来类比进行点明“熟能生巧”的主题。本文庄子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那就是常常通过小人物,让大人物明白人生的道理:除了上面的两个故事,佝偻承蜩的故事(《敬业与乐业》的注释中有),也是一个粘蝉的佝偻老人让孔子明白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道理。
四、本课的写作手法来看
(一)本文综合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文中的《卖油翁》“睨之”和“微颔之”两个神态,作为武夫的陈康肃公都看出了卖油翁对自己的轻视,或许他就是为了激怒陈康肃公。面对陈康肃公的自由反问质问,卖油翁一句轻描淡写的“无他,但手熟尔”更让陈康肃公忿怒。最后,作者用动作描写,让卖油翁用实力说话,展示了自己也有熟能生巧的绝活,以此教育了陈康肃公的自矜,生动地塑造了两个人的个性特征,也达到了作者说理的目的。
(二)衬托手法的应用。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中过状元),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令人信服,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性情暴躁的陈尧咨来说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是传神之笔。在这里可以说衬托出了陈康肃公的明道理和大度。这篇文章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说理,而卖油翁是一个说理者的身份,用陈康肃公的文武双全,射艺高超,来衬托卖油翁所讲道理(惟手熟尔,不可骄傲)的深刻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