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奖励过程中的边际递减效应

        每一次月考之后老师们都会买奖状,激励爱学习的学生。有的年轻老师甚至给学生买汉堡,买书包。小井老师很无语,对我说:“我在学生身上花了很多钱,但是没有效果,问题出在了哪里呢?是钱花的不到位吗?”我对她说,你花了这么多钱,肯定有用的,但是你想过吗?你的工资有限,能让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满意吗?你自己又不是人民币。

      我相信在刚给学生花钱的时候,效果一定是好的,学生,的表现一定是极乖巧又善解人意的。但是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花的钱越来越让原本就不是很丰厚的钱包承受不住了,学生也就越来越不买你的账 。老师们也许会觉得,现在的学生势力的心眼多,他之前的好都是装的,等你没钱了,他就原形毕露了。但是其实但凡懂点心理学,就会明白绝非如此,这里涉及到了心理学知识有两个。

      第一个心理学知识边际递减效应:简单的解释就是第一个包子永远是最可靠的,随着包子的增多,你会体会到的幸福感就会不断的降低,直到感觉恶心为止 。

第二个心理学知识:德西效应,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是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的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的动机 。

    递减效应其实就是东西多了价值就低,人也就不珍惜了,这里要我想老师们的奖励,主要是出在了对这个效应的了解上。

            关于德西效应,其实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头子家附近总有一群孩子在吵闹,赶也赶不走,老头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他和孩子们讲,我顾你们来吵闹,以后来一天给你们十块钱 ,小孩子很开心,吵闹居然还能拿钱太好了。于是积极性就更高了。过了几天之后,老头就把钱减到了五块,小孩有点不开心了,但是有钱拿呀,还是继续任劳任怨的吵闹。又过了几天,老头把钱减到一块钱 ,孩子有点生气了,谣言要罢工,但老头坚持只给一块钱,小孩儿没办法,起码还有钱啊,那就继续吵,但是吵的已经没精打采了,然后最后老头子一分钱也不肯给了。小孩儿彻底的愤怒了,不给钱,居然还想让我给你吵,痴心妄想,门儿都没有 。就这样,以后小孩儿再也不到老头的家门前吵了。

      任何奖励,从无到有的时候,人都是能获得极大的满足的 ,奖励不断减少甚至取消的时候,就像这个故事里小孩子一样,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还会不如被奖励之前,这就是德西效应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对于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千万千万不要再进行特别的奖励了,否则反而容易导致这个人失去对这件事情本身的兴趣。

    所以现在其实想一想的,为什么老师很愿意去奖励学生也很大方 ,学生却还是会越来越难管了,我们是不是也对学生用错了奖励的 。

        对一个优秀的老师肯定会明白,奖励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并清楚在什么时候该用这个手段,在什么时候不该用这个手段。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学会辨别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而哪些是学生不感兴趣 事情。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我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就行了,不需要再用特别奖励进行强化,否则就会受到德西效应的影响。只有面对学生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些事情能够多看一眼,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些奖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件事情上,但最终我们的落脚点一定是继续想办法让学生发现这些事情本身的乐趣,找到在这件事情里的存在感,从而真正对这些事情感兴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