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产品的可用性原则之3——用户的自由与控制权。(By Jakob Nielsen)
我是一个很喜欢每周五盯着苹果的APP STORE上新的用户。
在摩拜和ofo刚上市的时候也很积极的体验了共享单车的时代,甚至持续通过公众号关注摩拜和清华合作的白皮书项目,但是……这些在今年都打上了非常不满意的句号。总结起来很简单:对APP不满意!
回顾这段长达一年之久的新交通模式体验,要说不满意的细化方面有很多:
1. 车辆80%以上有损毁
2. 车辆70%以上骑行并不畅快(可能是轮胎、链条、坐垫、坏了的OR油腻腻的车把手……)
3. 车辆60%以上会人为加锁
4. 车辆50%以上会在开锁/闭锁时遇到无法操作的程序问题
……
虽然大部分原因和“人”有关,而非APP,甚至都不应该迁怒于公司,但是——产品经理肯定是要背这个锅的,“市场调研”和“市场监管”难道不应该始终是运营关注的重点吗?
而且往往能发现重大问题的时刻,是在你即将离开这个平台的时候,比如离职,比如退款,比如分割财产,比如……
又好巧不巧的是,在顿悟“为啥那么讨厌ofo”的同时,爆发了一系列该公司的隐患……既然这样,我就凑个热点讲点啥。
先说这“顿悟”,其实大费周章的铺垫了这么久,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下一个小知识点(然鹅聪明的小伙伴一定已经从引言里get到了)
用户在使用(程序/产品/APP)的过程中希望有自由控制和自由退出的感觉。
摩拜和ofo同时踩到了这2条红线,为了黏住用户,平台阻碍了用户的自由反馈,往往只有通过客服电话甚至是邮箱这样古老而“繁琐”得让用户不愿意尝试的方式才能反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开车前只检查了把手、刹车、链条、坐垫和轮胎,骑得时候才发现钢圈尽然变形了,及时停车后,发现钱还是扣了……”
这种类似的问题,ofo最近应该是暴露无遗了,摩拜也是数见不鲜。
很庆幸在下半年刚开始就和这样的平台say goodbye了,这种反人类/反自由/反人性的APP操作及其体现出的背后公司的“伪用户中心理念”,注定暴露了这些商人只是想在城市飞速发展的间隙中,用“运动”或是“绿化”等等借口,分一杯用户囊中的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