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刻意练习在喜欢学习的人群中成了流行语。刻意练习究竟有什么特点?刻意练习跟刻苦练习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参加过各种微课培训,发现很多人,真的还不清楚什么是刻意练习,甚至读过刻意练习这本书,仍然还无法搞清楚刻意练习究竟是怎样一种练习。
刻意练习和刻苦练习,只差一个字。一个强调的是“意”,一个强调的是“苦”
我们通常,对刻苦练习这个词还比较了解,因为从小,父母老师就灌输刻苦的重要性,比如“要做人上人,就要能够吃得苦中苦”。还比如“梅花香之苦寒来”,说的也是同样一个道理。从小听到最多的也是某某某如何刻苦学习,最后考上某某重点大学。刻苦练习,更多跟意志力相关,跟技术无关。
记得小时候写字,老师要求每个字要写一行。如果没有完成作业,老师会惩罚,要求一个字写一页。这就是刻苦练习。还比如,有些音乐老师教学生练琴,告诉学生要练够多少小时,这也是刻苦练习。
刻苦练习,有两个硬性指标,一个是时间,也就是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另一个,是重复,要有足够的重复次数。
刻意练习,除了时间和重复,更强调的是“意”,就是要有“意”地练习。举个例子: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李叫兽这个人,25岁,被百度聘用为副总裁。他上中学的时候,据说很能打架,也许是全校最能打架的一名。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他并不是最强壮的,同时也不是最高的,那么如何能够做到打架最厉害?
通常,学校里面喜欢打架的孩子,一般脑子都比较简单,顶多是靠着身材力量打架。而李叫兽,则是此中脑子比较好的,所以,他买了一些跟打架有关的书,擒拿格斗,搏击技术。通过学习,学到了打架的技巧。他练习打架的技巧,就体现了刻意练习的“意”,他不是通过不断重复打架,学习打架的技术,而是通过打架和看书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打架技能。
我有一个亲姨,今年70多了。因为身患癌症,所以她从60多开始练习太极拳,有意思的是,她没有老师,完全靠自己练习,夺得了很多太极拳全国比赛老年组的冠军,有好多地方请她去讲课。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最开始,她从电视上看到太极拳非常飘逸好看,身穿白色中式服装,看上去很酷。她就产生了学习的念头,于是就买了很多太极拳的录像带。当时的时候,还是录像带时代。然后她就跟着录像带学习。
练习了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只是完成了太极拳的动作,好像也没什么效果。她又买了大量的太极拳书籍,孜孜不倦开始读起书来,因为她是50年代的大学生,因此,读书能力还是挺强。就这样,录像带加上太极拳书籍,再加上每天持续练习,就达到了前面说的成为冠军的效果。
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练习太极剑,各种太极器械。这就是刻意练习。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她的家庭有癌症的遗传病史。她产生了研究癌症的念头。于是看了大量的中文外文相关书籍,并对健康的饮食做了大量的研究。她的家庭的饮食,就是按照她跟先生一起研究认可的健康食谱来进行,而且,她也影响和帮助了大量她身边的朋友同学。这也是刻意练习。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刻意看到,刻意练习,注重的是“意”,而刻苦练习,注重的可能是刻苦,花时间,更多是跟意志力有关的练习。
如果总结一下刻意练习,大概有下面五个方面:
第一、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
其实,刻苦练习也都有目的,区别是,刻意练习的目的可能更加具体,强调的是有效性。比如前面的李叫兽打架的例子,打架的目的,就是一定要打赢,如何能够打赢呢?为了这个打赢的目的,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刻苦练习对有效性的关注要弱一些,更多强调的是花时间去努力练习。
第二、刻意练习,强调有目标。
刻意练习,一定是有目标的练习,而这个目标也要非常具体。比如一个运动员练习跑百米,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就是不断设置一个时间,然后通过刻意练习超越这个时间。然后再设置一个更短的时间,通过练习来超越。
刻意练习,有一个总体的大目标,同时,这个大目标一定是被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来练习。
第三、刻意练习强调的是在学习区的持续进步。
人类的学习过程,有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就是你熟悉的区域,比如你学会了开车,每天开车这件事,就是在舒适区的重复了。你就是开上三十年,你开车水平也就是会开车的程度而已。
如果你想成为赛车手,你就要把自己放到学习区,不断精进开车的技能。这就是舒适区跟学习区的区别。
我们前面讲到的,以前老师让学生写字,重复写多少遍,这就是在舒适区里面,基本没什么大用。有人背英语单词,也喜欢重复写,其实这种重复,就是在舒适区里的练习,毫无用处。有效的方法是:写一遍单词,然后再用这个单词造句,然后再读出来,听录音带的标准读音,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强化这个单词,才是刻意练习而不是刻苦练习。
第四、刻意练习强调的是反馈。
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刻意练习欢迎各种问题的出现,正是这些问题,让练习的方向,角度,力度发生变化,用更有效的方法去练习,而不是傻乎乎地简单重复。
通过反馈,产生思考,考虑解决练习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实现精进。
第五、刻意练习,是学习大师的“心理表征”。
第五点,是刻意练习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什么叫心理表征呢?比如著名的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他在打球的时候,他的动作,完成动作的时候的技巧要领,他的游戏策略、心理状况,这些统统综合起来,就是他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通俗一点说,大师的心理表征,就是那些高手们在使用他们拿手的技能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的身体,心理活动的规律。
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到大师们的心理表征,实现自己的卓越,成为所在行业的顶尖高手。
所以,刻意练习的过程,就是学习大师高手们的心理表征,并进行反复练习获得技能点过程。
所以,刻意练习,原则上,需要找到学习的榜样,就是大师。
通常,要学习太极拳,就要找到太极高手当师傅;学习各种体育项目,都需要有一个专家来教你。学习乐器也是一样,都喜欢找名师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如果有老师手把手教最好不过,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能够有大师亲自指点,因此,如果没有老师怎么办呢?
上面我举了一个例子,是我姨如何从一个完全不懂太极拳的人,最后成了这个行业的高手,但是却没有老师手把手教。他是通过高手的录像带,和高手写的太极拳的理论书籍,获得了间接的大师当老师。
富兰克林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The Spectator)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兰克林决定,他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
开始,他只是记住文章的线索,然后自己复写文章常内容,慢慢感觉效果不怎么好,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词汇,没有人家那么丰富。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词汇更丰富一些。
他想出的办法,是把《观察家》的文章,改写成诗歌。这种诗歌练习,让他考虑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还要考虑韵律韵脚,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他进一步,用改写成的诗歌,再改写成散文。刻意练习他的写作技巧。
后来,他有把《观察家》文章的每一个句子,写一条提示线索,然后打乱这些提示,并经过足够长时间的遗忘,重新根据这些提示的句子,来写出文章来,这样练习的目的,是练习他的写文章思路。看看自己的思路,跟原文章区别,如果不一样,则找出自己的错误并纠正。
我们发现,富兰克林通过这样的刻意练习,让自己成为来一个大作家,达到了顶尖高手的高度。
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在很多方面,都是通过这样的刻意练习,达到了顶尖高手的境界。
总结一下,刻意练习的五个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标,并且如果是大目标,需要分解成小目标来完成;
持续在学习区的进步;
需要反馈,调整进步;
获得大师的心理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