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谈到"对抗",一定要说的是"冲突",那么我们内心的"冲突"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又会形成"对抗"?这里要从一个案例说起,甲女士与乙先生是经人介绍认识结合成为夫妻,女儿出生后夫妻关系陷入僵局,没两年就离婚,成为单亲妈妈的甲女士和父母一起生活。咨询后了解到甲女士各项条件好,对于找老公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一直单身的原因其实源于人格面具中妻子与母亲角色的对抗,一方面甲女士认为妻子应该是像母亲那样享受父亲的呵护,而找老公要参照父亲的标准,另一方面,当一个好母亲应该给予孩子母爱同时还有父爱,在复杂矛盾心理下必然导致焦虑不安与角色冲突和两个身份角色—妈妈与妻子人格面具的对抗。
人格研究学者黄国胜先生《隐藏的人格》书中谈到疏离是指,两个人格面具失去联系,各自为政。 正常情况下,不同的人格面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叫“分化”。如果区别太大、联系太少,就叫“疏离”“分离”或者“分裂”。疏离的人格面具常常轮流出场。当A面具出场时,B面具就会躲到幕后。反之,当B面具出场时,A面具就会躲到幕后。这样的人前后不一、变幻无常,人格不稳定,常常草率地做出决定,过一会儿又反悔。
有时候,疏离是客观原因引起的。例如,有两个人从来没有碰过面,我把这两个人内化而形成客体面具,这两个客体面具就是疏离的,与之相应的两个主体面具也是疏离的。再如,在某个人生阶段形成一个人格面具,到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形成另一个人格面具。这两个人格面具在时间上没有重叠,没有机会同时出场,所以是疏离的。
除此之外,疏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创伤。当一个人遭遇创伤时,创伤体验和当时的行为表现就会形成一个人格面具。创伤过去以后,这个人格面具就没有机会使用了。它被“隔离”了起来,与整个人格没有多少联系。如果再次遭遇创伤,这个人格面具会被重新激活。如果这个人格面具比较强大,即使没有外界刺激,也可能会自我激活,出现各种“分离症状”,例如失神、闪回、神游、双重人格。
疏离的人格面具如果同时出场,必然会互相对抗,导致自我冲突和内心矛盾。人格面具理论认为,所有的心理冲突都是面具冲突。 从理论上讲,两个人格面具,相同的部分越少,不同的部分越多,越容易出现对抗。但是,如果两个人格面具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例如完全相反和两极分化,反而不会发生对抗,因为它们没有机会同时出场。由此推断,对抗的人格面具必有共同之处。这是处理面具对抗的一条思路,即有共同之处,就有可能达成共识,化敌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