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报告:
“科学分类的历史是情感要素的逐渐削弱,并进一步逐渐让位于个体反思的历史。”《原始分类》在最后得出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对澳洲分类体系、其他澳洲体系、祖尼人,苏人、中国体系的分析总结基础上的。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涂尔干对分类做出解释为:“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实施划分为类和种、使其各有归宿,并确定他们的包含关系以及排斥关系的种。”基于这样的定义,涂尔干指出人性并不具备这种分类的条件和功能。因为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观念去描述我们所处的世界,但是我们根本无法做到事物依据观念的分类而实际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有些牵强,还待理解)。于是涂尔干提出了他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促使人们采取某种方式对事物进行安排的?又是如何进行的?
澳洲分类体系中的分类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每个部落分为两个胞族(称为属);每个胞族分为两个姻族,不同胞族的姻族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生活方面更为亲近。另一种则是胞族和氏族(图腾)。在看到这儿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到我国古代对自然的分类,也就是“阴阳简单二元学说”,同样的也会根据对自然事物的分类对社会生活的人和事物进行划分,例如男人属阳,女人属阴。在澳洲体系和联想到的中国古代分类的现实表现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从胞族--姻族/氏族(图腾)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这样的等级关系且不论,也就是这样的划分确实是有明显的界限的。同样的划分对于一类的人也自然形成了一种超乎个人行为观念的符号体系的存在(互相之间不吃或者不接触其他种族的对应的东西),在《社会分工论》,涂尔干称之为共同情感。当然,个体的人在集体中逐渐分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种情感偏好,在书中涂尔干表述为对于个体,同一分类的人之间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密的关系,而另一族别却会敌视。事物会被个人想象的排列在一系列作为个体的同心圆上,距离越远则越是疏远,而逐渐形成差别。这样的社会生活的自然变化正好对应于我们中国的也就是费孝通先生讲述的根据血缘、地缘、业缘、趣缘(血、地、业、趣本身就是一种分类)而在中国人生活中形成的“差序格局”。二者之间过于类似,也自然会产生疑惑,按理说种和属之间有明显界限,但是属内的人之间的分类或者差别应该是相对模糊的,那么这种分类的观念或者传统到底以怎样的逻辑在我们本身并不需要也不具备头脑中产生的基本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其他澳洲体系中,让我颇感兴趣的是主图腾与次图腾的关系反映社会结构的不断解体分裂的一面和基于亲密天性人为建构整合的一面。在同一图腾的氏族内,当共同情感没那么极强的束缚力的时候,会随着个体的分化逐渐对一些属于本氏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些事物产生心灵的共鸣,逐渐的他们会对这一事物产生图腾一般的情愫,也会被称之为次图腾,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主图腾会失去对本氏族全体人员的全面约束,自然而然,通过类似于革命或者骚乱(自然演变)的方式,这个大的氏族就会分裂,于这个新产生的氏族而言,他们原先所处的氏族便是他们的胞族。在这个变化中,便产生了从属意义的逻辑关联,这也是环节社会的表征。当然,有解体也就会有联合,不同的氏族之间由于图腾文化之间的主次关系,会因为共同的文化记忆再次联合,重新确认一个主图腾,我浅薄的认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便是如此,在整合了不同氏族的代表性的图腾特征后形成龙这一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符号,于是各氏族成为了同一整体的不同部分。(作者在书中引用甘比尔山的体系)
“北、南、西、东、上、下、中”,祖尼人,苏人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切够划分到了他们自己构建的这个二维版图中的特定位置。涂尔干结合以往考察的资料与自己的分析得出这种区域划分与氏族划分之间有彼此对应的联系,也通过对比分析澳洲分类体系的资料,方位的划分也是出于氏族和胞族之间二元分类后之间有敌视的关系和亲近的关系两种,于是就会根据亲近程度选择地域相邻或者相对,同时,也有一部分划分是出于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不同;还有一些依据则是来自于神话中的原始崇拜。在涂尔干进行总结的时候,澳洲分类体系所代表的的二元分类方法可以根据氏族、家庭和胞族进行种群族别划分,进而构建以一种亲属关系的纽带;祖尼人,苏人则是依靠人们在空间上的依存关系构建了空间区域的关系。这二者之间存在关联,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演化必然。但是令我仍旧有些困惑的是“前者以宗教和法治为蓝本,后者以部落的形态组织为蓝本”的结论是从哪里得出来的?
依据“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对中国的方位进行了划分,每一种区域对应的动物或者也可以说是图腾文化可以管天管地,另外依据八大方位、五行理论、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二生肖等分类要素,中国古代道家对所处的时间、空间、事件都赋予了一种全方位束缚的力量,构建了一种涂尔干都无法描述清楚的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与祖尼人,苏人分类体系类似,但是在空间上由平面拓展到立体,也增加了时间的概念。但是,涂尔干对于中国分类没有“没有氏族观念”的结论,在我看来有一定的问题。大到民族主义、小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代表的家族制不都是氏族社会的演变吗?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原始社会进行分类的基本共性。构建分类过程中都会产生的“等级观念”,但书中本没有进一步探讨原因?个体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其实是站在社会群体的角度进行的,会在“共同观念、集体情感”这样的群体形成的“权威”下使个人放弃感情的偏见,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毕竟我们在书中确实发现了某一地区归属于同类的事物在另一个区域则为异质。这种整合社会事物完美性的呈现变化建立在个人反思性不断增强的基础。也就是分类的初始阶段(原始社会)的分类其实不是那么理性,情感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尚待理解问题:
1.人性的感性为什么会在组成群体后让位于社会性的知性?
2.这个分类体现的等级观念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