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孩子冲了进我的教室,他看了看我,扭头就往别处跑去。他抓起了散落于墙角的一块积木,往球池里丢去,接着奋力爬进球池捞着那亮黄色的积木,我就以这个玩法跟孩子开始了当天的游戏,孩子因此笑得很开心,玩得很起劲。
好几次都因为积木在黄色的海洋球边而没有找到积木,孩子急于找积木的同时,我缓缓地抓起了球池中的积木,孩子马上看到我手上的积木,奋力冲向我,一手巴在我脸上,一手便卖力地举高想要抓住积木,嘴里大喊着:“给你!给你!”
我一手举得高高,望向孩子急躁的神情,孩子因为拿不到积木而用力尖叫着,那个分贝高得短暂让我的耳朵发出嗡嗡作响。
妈妈站在球池边,摇着头,大声地纠正着孩子的说法:“说给我!”,于是孩子大声地说:“说给我!”,妈妈意识到孩子多说了一个字,紧接着又大声地应着:“是给你!”,于是孩子也大声地说:“是给你!”,我还来不及做任何反应前,孩子又开始尖叫了。
妈妈托住孩子的肩膀,口气很重地说着:“给我!”,孩子终于模仿了正确的说法,也终于拿到积木了。
他是祈祈,一个4岁的自闭症小男孩,虽然会说话,但平时都不太愿意说,只有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边叫边说,表达需求时很难分出你我他。
由于代名词你我他存在相对概念,刚学会说话或比较少用口语表达自我想法的孩子往往都很难馬上厘清“你我他”的运用,而自闭症的孩子对这种相对概念更是难以理解,因此沟通过程中就更易出现误用你我他的表现。
正如祈祈急着要跟我拿积木时,全是仰赖着模仿妈妈给的提示,明明仿了妈妈说的话,却因为多说了一个字而被纠正。当妈妈要纠正孩子的说法,说出来的角色却转换不清,一下要“给我”,一下又要“给你”的,我看着那孩子气急败坏的样子,我想他肯定觉得这外界信息太混乱了,乱得无法理清你我他了,于是崩溃得尖叫了。
代名词的理解有个先后顺序,在“你我他”当中,建议先从孩子自身出发,先学会“我”之后,再学习“你”,最后加入第三者“他”,这个顺序有助于孩子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为“你我他”存在相对概念,自闭症孩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本来就较弱,因此特别不易于分辨彼此之间的差异,需要建构具象化的概念,例如教“我”的概念时,可搭配拍孩子胸口的手势辅佐理解,让孩子知道所谓的“我”就是被碰触到的这个自身个体。
由于自闭症孩子学习模式较为刻板,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适当的情境之中予以示范正确的说法,生活当中也可以多创设一些代名词运用的机会。
由于孩子的成长仍要遵循一定规律,对于代名词的分辨虽然需要一定的引导,但也千万不要太过于急躁,以免反而让孩子更不想要开口说话。当孩子还不太会说话或代名词用不好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循序渐进,并运用各种有趣的办法,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
生活当中,家长可以多与宝宝进行交流和沟通,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因此就不太会跟孩子说话,但其实家长对宝宝说话就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最好办法。
后来祈祈对桌角一盒形状切割的车子系列拼图特别感兴趣,顺着孩子的喜好安排活动,可以确保孩子对游戏的参与动机。
我把所有的拼块都收在掌心里,祈祈每拼完一片,我都会拿起一片拼图展示给他看,他看着我手中的拼块,手便会直接想伸出来抓过拼块,并且会急着发出啊啊叫的声音,始终没能拿到的情况下,祈祈情急之下嘴巴却喊着“给你”、“你要”。
在我看来,祈祈在生活中应该经常被代名词转换不清的引导而搞混,刚刚提到妈妈听到祈祈说错了,就会急着用自己的角度去提醒他“应该要说给你”,他便会直接仿了“给你”,因此这样的引导往往反而更容易混淆了代名词的区辨能力。
每当他手伸向我时,我便会将手给往后缩,我会问着“这是什么?”,祈祈都可以很清楚地辨认图块内容,并说出来。当他说出拼块内容时,如说出轮胎,我就会引导祈祈说:“轮胎给我”,同时拍祈祈的胸口,增加“我”这个字和这个身体的连结。
经过几次之后,每当他忘了说怎么说的时候,我便会拍拍他的胸口,他便会望向我,并说出“给我”,这是因为碰触胸口的感觉可以刺激孩子记住应该如何定义自己这个个体。
大家在教导“我”的概念时,请尽量减少指着孩子说着“你”,因为这样容易让孩子感到更为困惑,更难分清楚自己这个个体到底是“你”还是“我”。
当孩子对“我”还不太清楚时,建议生活中大量引导孩子运用“我”这个词,要叫孩子时也可以直接用名字称呼,例如“这个给祈祈“,让孩子开始知道自己这个个体除了可以说是“我”之外,还有一个名字可用以代表自己。
建议能够稳定运用“我”这个词之后,再明确加入“你”的概念。刚开始运用“你”这个代名词时,建议要从孩子自身出发运用,所以当我对孩子说到“你”时,我会同时拉着孩子的手摸摸我的脸,或拍拍我的肩膀,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清楚地明白所谓的“你”就是他碰触到的这个个体。
这整个过程当中,由于有明确的代名词运用和肢体碰触相互结合,可让孩子更容易区辨你我之间的相对关系。这时可以透过说出“这要给谁?”的问句,并明确碰触着孩子的身体,引导孩子说出“给我”。
当孩子可以针对问句响应“给我”后,这时家长可以试着拍自己的身体,应着“给我啦!“,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试着有点搞破坏的状态,虽然孩子回着“给我”,也可以装作没有听清楚,或是故意耍赖的口吻应着,可以促进孩子为了要拿到东西而强调“给我!”。
透过肢体动作和代名词的运用,慢慢增加孩子理解到从对方角度说的“我”是对方本身,只有从自己角度说的“我”才是自己本身。
当孩子可以区辨这个差异,并且不会因为这样的干扰而出现运用错乱的情况,问句当中就可以加上“这要给你,还是给我?”,当说前一句“这要给你”时,可以把东西靠到孩子身上,当说后一句“还是给我?”时,可以把东西往自己的身上靠,帮助孩子理解到从对方角度说的“你”就是自己本身,而对方角度说的“我”是对方本身。
这同样也是透过明确的代名词运用和肢体碰触相互结合,有助于孩子开始区辨说话的人所说的你和我各自代表哪个个体,而面对到这种从对方角度提出来的问题,明白了其中的你和我,才能理清楚该如何正确回答。
当孩子对于“你”和“我”的概念也较为稳定后,可慢慢增加第三人称的运用,游戏可尽量以三人小团体人数进行,增加“他”的运用,尽量安排三人轮流互动的游戏,例如可以玩轮流踢球接球的游戏,家长可做发号司令的人,“踢给我”、“踢给他”、“我要踢给你了”等,并可以轮流当发号司令的人,让孩子也有机会可从自己的角度说出对应的指令。
平时可多让孩子能多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起玩,大龄孩子说的话可提供很好的示范效果,增加孩子的词汇量,也可以透过外界的语言交流,促进逻辑思考,这样便能更清楚地分辨该如何运用代名词。
然而,学习语言最好还是要善用场景,在场景中大量运用代名词,这样可以泛化孩子在不同情境下运用代名词的能力,例如对孩子说:“把你的衣服拿给我好吗?”,同时用手指向对应的个体。随着不段转换场景,孩子便能很快学会如何正确运用代名词。
整个过程中,只要孩子说错了,就如他所说的做,如孩子特别想拿到家长手上的面包,但可能会把“我要”说成“你要”或“他要”,那我们就应该将错就错,照他所说的做,并且旁白着“哦!你要给爸爸吃呀!好的那爸爸吃了”
这时孩子看着面包要被吃了肯定会很急,但记着越急,反而越是练习的好时机,这时再问他到底是谁吃,这样能促进孩子思考你我他的运用,孩子便会意识到用对代名词可以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用错代名词则可能会造成自己的损失,这么一来,孩子便会更主动地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你我他,并且尽量避免往后再次说错了。
千万记得引导孩子说你我他的时候,
当说对了,
就让孩子尽快得到想要的东西;
当说错了,
就让他所说的成真。
这样才能明确地让孩子意识到
代名词用错或用对的结果。
有时家长会想要试着纠正孩子的代名词用法,请务必记住明确说出想要孩子仿的内容即可,如此可以避免转换不清的混乱引导。
我是阿特老师,
一位来自台湾的儿童职能治疗师,
在此跟您分享儿童康复新观点。
希望今天的故事,也能为读者的心中带来一些温暖和方向,并在未来里也能试着用更温柔和更善良的态度对待这些需要陪伴的小小心灵。
如果喜欢我写的文章,欢迎点个关注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