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农村的我,从我懂事起就体验尝试了六七十年代农村过年的味道。
在我小时候的农村普遍贫穷,但地球要转年也要过呀。我初成家时,生活很穷,有一年过年时,我忧感地在门框两侧写下了这样的一付对联:过年难难过年年年过年年年过,钱难挣挣钱难年年难挣年年挣。
那个年代,记得小时候,父母在收割完晚稻就要慢慢地准备过年的东西。比如晒饭干(就是蒸熟的米饭散开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用来结米糕),晒蕃薯片,打盐片乡下土话,(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蒸熟,做成形似长方块的小薄片),像现在小朋友吃的薯片,打神仙粉,(用米碾碎的粉,做米果用)等等,以供过年招待客人用。立冬前后就要蒸好糯米酒封存到过年喝,家里人都会喝酒,那就要蒸好十几gang几十坛,够一年用,寒冬腊月最穷也要挤出点钱来晒点腊味以供拜年客用。
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要到市场上买好肉类,鱼。各式各样的蔬菜,佐料,各种配料等等,不管有钱无钱基本上都要准备齐全,没钱借也要借得来。当时乡下有句俗言:孩子过年,大人过钱,冇钱提锅卖也要带着孩子过好年。
到了年前各家各户都要买好些布匹请裁缝匠上门做几天新衣新裤给孩子们过年穿,大人们没这个奢望,有一套没打补丁的衣服洗干净就行。孩子高兴大人皱眉,几家欢乐几家愁。
小时候的我和村里的孩子们一样都数着指头盼过年,过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新鞋穿。鞋子买不起,都是母亲劳甘坐夜一针一线赶着做出来的,一个过年大人辛苦得很,有的甚至累出病来。
年底农历十二月二十几在外面工作的人员都要尽快赶回来一家团圆。年三十的早上要杀鸡,杀鸭贴好对联。有小孩的要贴上"童言无忌'',有养家猫的要贴上''猫儿开口,黄金满斗"的红纸小长条贴在当眼处。晚上是团圆餐,大人们会做好满满的一桌菜,一家人围坐一起,然后起身堆满笑脸,高高兴兴地举杯相碰,共呼过年快乐的庆贺词。从这天起大人小孩都要高高兴兴,大人心里有愁也不要会露于脸上。
三十晚上,一家之长要坐夜守岁,不能睡觉。原来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虽然熬夜,但也心甘,心中有信念,身体增精神。上厅神Kan上点燃蜡烛,方桌子上行着煤油灯,家长静静坐在桌旁守夜。
到了凌晨三点钟,守岁人就要起身做饭,初一早餐要用的东西是要先一天晚饭后准备好:莱要切好,米要淘好。凌晨灶台上不能见到菜刀,砧板,鱼肉荤腥等东西,初一荤菜不上桌,全吃素菜:一盘葱,俗比(聪明)一盘芋头,俗比(有吃有余)一盘青菜,俗比(发财)一盘豆腐,俗比(诚实厚道)一盘油菜,俗比(有财)五菜意指五子登科。
家长做好早饭,整齐摆放在饭桌上,还要摆放好碗筷,酒杯,如果家里有人因事不能赶回来过年,也要空个位子给他,也要摆好一碗一杯一筷。然后点上香烛,放鞭炮祭拜祖宗。开大门时要重重地在门上锤三下再开门,门开后,站在门口大声呼喊:出门大吉,四方得利!然后双手合拢作个揖,关上大门。
初一早晨家人们起床洗漱,洗完的脏水不能立马倒掉,当时倒掉,意为会漏财,要用容器装好晚上倒。然后穿好新衣,新裤,新鞋出房门,晚辈们给长辈拜年,礼仪后上桌吃饭。这一天从早到晚大家都要说好话,恭贺话,大人们会告诫小孩在家尽量少说话,以防脏话脱囗而出。
各家各户的小孩三十晚会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都在聆听村里面鞭炮声什么时候起。一声鞭炮响,全村孩子起,所有孩子都会百米冲刺往外冲。哪家放炮跑哪家,一群群孩子会冲进火光燃燃的爆竹中拼命踩灭,抢捡着没有燃完的散炮颗粒。东奔西跑忙个不停,有的人家爆竹好,全部燃尽一颗不剩,那孩子们就会齐声喊:这家冇得冇得等等一系列不吉利的话。那么这家主人就会立马丢出一封没点燃的鞭炮说:有!有!有!孩子们就会立马回答:真有,这么多!主人高兴地关上了大门。
全村放完鞭炮后,大人和孩子都会各家串门拜年,互相恭贺,互通友好。受拜的人家,主人会热情地递烟敬茶说些恭贺话来答谢!孩子们来拜年每家都会送些糖果,糕点,水果,并说些要好好读书,长大了来赚大钱等等之类的好话。
各家各户串门拜完年后,大人们就要到祠堂祭拜祖宗,祭拜菩萨。
初二那天,按祖训大人们定要带孩子去外公,舅舅家拜年。进门拜年,主人递烟让坐,胆大调皮的孩子们会喊: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主人会笑唏唏地给个红包。然后上桌喝茶,放在桌中央的是满满一七字盘年前预制好的各式各样的糕点。茶后,酒壶上桌,各种各样蒸好的腊味十几盘上桌了,酒后油煎糯米果,面条作为主食上桌。没来过的新客人,主人还要特意煮三个荷包蛋以表示热情的诚意。吃完中饭一定要吃晚饭,不然主人会不高兴的。浓浓的亲情味透射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热情好客,淳朴的人情味。
当年的孩子们在亲戚家里做客都不想回家,希望留住几天,因为好玩又有好吃的,何乐而不为呢。
初三拜姑姑,初四拜姐姐,依次类推所有亲戚都要走拜完。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走东串西都是去拜年的,好不热闹。
十一日村里龙灯会开始,一条美丽鲜艳的长龙活灵活现仰头摆尾地从祠堂里横空飞出,跌宕起伏地在空中翻腾起舞。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人欢呼,小孩跳跃,齐村沸腾,合家欢喜,充分彰显了乡村的风土人情。滚滚游龙神气威武,也要串家走户去拜年,逼真神似的龙,充分体现了民间的艺术造就。元宵闹尽心未静,绵绵起伏回味深。那个时代的年才像过年,热闹非凡,情意绵绵,颇有人情味,更有亲情感。充分体现了当代人淳朴的民风民俗,人们热情厚道,和蔼可亲,敬老尊贤,团结互助。民间的龙灯会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非文化遗产,又娱乐了民间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