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直在寻找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诗意感情,可寻寻觅觅却总不可见,于我而言,仿佛是天外之感,刻意追寻却未果,可在没有任何写作头绪之间,有了不一样的发现。《2017年zg年度随笔》,这本书名字虽为随笔,可其中内容并不会给读者任意或者偶然之谈的印象,随意翻阅其中一页,便看到作者对史铁生的描述,并由此而对与友人深陷图书馆的回忆。这种由他人的诗意中培养出自己的感情回忆,正是自己苦苦寻找却不得的经历,从其中我好似明白了什么。
曾经看过一个短视频,名字暂时忘记了,但是其中主要内容还是有印象的。主人公是以为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奶奶,她由于独自生活却又因病健忘,因此总是在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贴上便利贴,例如哪一个按钮能正确的开火方式,哪一个手把能正确打开冰箱,连自己的杯子放在哪里的柜子上面也是有便利贴在提醒,也正是房间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便利贴,奶奶虽然健忘,但生活按照节奏正常前行。直到一个平常的早上,起床的奶奶照例打开烧水壶,然后坐在沙发上习惯性的织起自己最喜欢毛衣,渐渐地自己陷入了沉睡,睡眠中自己来到了一个用毛线编织的世界,那里有自己最爱的老公,和两人最喜欢的宠物猫,老公见到她的到来,便面带微笑像生前一样邀请奶奶跳舞,而那只毛线猫咪则在桌边玩耍,快乐的生活没过一会,猫身上的毛线开始凌乱解散,见此情景,奶奶赶紧拿出针线,妄想将猫咪恢复原样,可编织的速度没有跟上消亡的速度,猫咪不见了,而奶奶吓醒了,清醒后的奶奶好似觉得忘记了什么,可她没有任何记忆,依旧按照便利贴那样按部就班的生活。第二次做梦,奶奶见到了自己的老公,可老公身上的毛线和猫咪一样,也在脱落,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奶奶清醒后,发现椅子旁边桌子上放着一张自己不认识的照片,照片上两个人在对他笑,可奶奶不记得这张照片上和她站在一起的人。
这个视频是在阐述人的记忆之于人的作用,她是感情的寄托,很多人也许有过疑问,如果自己的记忆消失了,那么自己能否变得更快乐一些,可如果记忆真的消失了,人只会变得更无情一些而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了。正如开头提到的作者一样,他提到自己对地坛的初印象是因为史铁生,可当他沿着史铁生《我与地坛》里相同的道路行走试图寻找史铁生文中的诗意之时,却被周边那些多姿多彩的图书馆吸走了注意力,在无知觉中,和朋友一起逛遍了周围的书店,等自己再次从那种玄之又玄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发现与朋友手中均有厚厚的书籍,在公交车上,和朋友讨论每个书籍,互相翻阅,这种情感从他的文字中跃然纸上。这位作者寻找到了属于他的在地坛的诗意,他的诗意便是来自自己创造了属于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回忆。
看到这节小文章,我仿佛明白了什么,放下书本,打开电脑,落笔之时,便有了这篇《寻找》,曾经在很多文章中,自己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感情,也想拥有那种对世界敏感的观察力,可最终我却开始遗忘了自己的经历。回想着每位作者对自己人生中特有的情节回忆写作,然后自己也试图从遥远的记忆中寻找自己美妙的记忆。可遍寻不见,这种仿佛有一层看不见的屏障一样将我和自己的回忆隔开,每次寻找到其中的一个节点,试图挖掘这个节点背后的故事,将这个故事以自己的方式呈现,便会不知从何处落笔,最后我的闹钟闪过昨晚上刑侦剧中提到的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这是人生成长的过程,也属于自己的秘密。又仿佛想到昨天不小心点开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什么是成熟?当自己能够坦然的面对他,拥有自己的倾诉渠道,便会如历尽千帆一样看淡所有的一切,明白说与不说其实没甚区别,这边是成熟。
也许在自己的回忆中,存在一些故事等着自己去寻找,当自己寻找到他们,然后坦然的去面对它与现在之间的关系,便会找到自己的诗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