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为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其“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都值得细细品味。再次教读这篇美文,下课铃响,我还意犹未尽。刚走出教室,王醒君同学就跟出来说:“老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是不是写作者在琢磨皇上的态度?或者说是作者对朝廷有什么期盼?”我当时心里一咯噔,这孩子说出了我心里曾想过的,但我没在教参上找到这方面的解读,所以我不敢轻易说。眼看下一节课的铃声就要响起,我微笑着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咱午自习后讨论讨论吧。”
回到办公室,我认真思考起这个问题。
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写小石潭是为了抒情。虽是193个字的小短文,却写出了作者无处不在的忧伤和极细微的心路历程的变化。
首先,千百年来寂然于荒野的潭,无名,“因其形态,名之为‘小石潭’”。再看作者的移步换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百二十步”,应翻译为“一百二十步”,如此清晰与准确,为何?“闲笔”?仅仅是交代位置?想想背景,本是朝堂之上一要员,朋友惨死,自己被贬至偏远的山野之地,有官名无实权,落差是何等巨大,所因却是“为革除弊政”。柳宗元内心的孤寂与忧伤隐藏在这清晰的“百二十步”里,“闲人”却“不闲”的心境,当然也不是“闲笔”。
“心乐之”。隔篁竹,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作者开始乐。这是作者的心理或是心情的第一次变化,变“乐”。那么,乐之前应是不乐。接着写水“尤清冽”。在荒野之地,会是这样,这应该是写实。可“全石以为底”似乎就显得有些“异”样了。而且其“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总之是各样的高的不平的岩石。至此,更感觉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次写到水的清是直接描写,“水尤清冽”。接下来作者用40字,通过描写游鱼来侧面描写水的清澈。暂不说其写景手法,单说内容,读完这一段,感觉:水真清,“空游无所依”,清到极致,似“无”;鱼真乐,“无依”,逗人乐(与游者相乐)。
我们读文字,往往不只看字面的意思,不然的话,语言的魅力就没有了。那么此处的“清”与“乐”,会让我们想些什么呢?首先,结合作者的心境,他会想些什么呢?还有,已“心乐之”的作者,看到这样纵情纵性的游鱼,他心中的“乐”又该是怎样的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