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思维非黑即白,停留在单一维度的线性思考;高手的思维是多元化的,善于分析事物的灰度边界,从而洞悉事物本质。
灰度思维,黑白决策,看似乎两个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怎么能融合到一起呢?高手有自己的思维与打法,分析了许多科技大佬,发现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灰度思考,黑白决策。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运气?答案就在于你能不能调用这个一流智力。
中国人讲究彼此各让一步,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如果一定要分和谁对谁错,分到最后离心离德,尽管天天住在一起,但是有时候还不如路人。即便你有理,即便你是对的,即便你有功,你依然不能得理不饶人。你必须时刻检讨自己还有哪里不足,人无完人嘛。你应该看看自己该如何进步,甚至你要让对方能和你一起进步,这才是大格局。
有很多人就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然后钻到牛角尖里去了,对人寸步不让,一副有理走遍天下的样子,咄咄逼人。但是,这种人到最后往往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算计,古往今来,栽在这个事上的人太多了。
所以,如果不懂得把握分寸,你事做的越对,反而得罪的人就越多。因为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你不肯让人半分,所以你被周围孤立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真到假处真亦假,假到真时假亦真。真真假假,是是非非,都可以随时转化的,对里往往有错,错里往往有对,这也叫灰度哲学。
1. 什么是灰度思维
灰度思维,是最接近世界真相的思维模式。真实的世界不是棱角分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圆润的,混沌的,无常的,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随时可以变成白,白随时可以变成黑,这就是灰度。
灰度思维,就是认知一件事的两级中间的区域,你会发现这个区域的范围是很大的,也就是说生活和工作当中大部分事情都是灰度的。普通人的认知依然是停留在定性的状态中,也就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对于其中程度的把握,量和度的把握,其实是缺乏的。带来的问题是,对事务的认知维度卡在是与非、有和无、能与不能的线性思考过程,难以跳出过程,也就难以得到合适的结果。
西方人更注重过程的公平,而中国人则讲究结果的公平,灰度思维可以融合过程,直抵结果。比如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要求不能太苛求,对眼皮底下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只要结果是符合人心所向,就可以适度放开。
灰度思维的本质,就是时刻怀着开放的心态动态的去认知事物,永远做好接纳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勇于面对不确定因素,均衡——失衡——再均衡,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善于平衡局面,是最高境界的思维艺术。
任正非是最懂灰度哲学的企业家,他曾经说过: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度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他还说:“不要嫉恶如仇,黑白分明……干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一些问题很正常,没有人没有问题。”
可见任正非才是真正的“人性大师”,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可谓清澈见底。
2. 灰度思维,生活中无处不在
理解了灰度思维,那么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如何运用呢?灰度思维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互联网产品发布,由于互联网产品迭代速度非常快,用户量巨大,频繁的发布新版本,一旦出错,造成的影响太大,试错成本太高。所以,通常会切一部分用户来体验新版本,以便收集数据,获得用户的反馈,版本稳定后再切到所有用户,这就灰度发布。
这种小心求证,大胆实施的方式,灰度的轴就是用户范围,小范围试点,大范围铺开,大多事情的分析中可以伴随灰度测试,平滑过渡到黑白的选择之中,能够避免很多浪费掉的成本。
小编朋友去年的时候想尝试社区电商,作为做过电商领域的人都知道水有多深。如果直接否认,势必会打击朋友创新的积极性,如果同意朋友的方案,将要投入上百万的成本。这时候采用了灰度思维,社区电商是电商未来方向,值得探索,于是建议先组建10个人左右的团队,半年的时间,如果折腾出每天1千单,就继续投入资源,达不到目标就停止项目,项目的核心成员在项目成功之后,可以分配部分期权。既解决了试错成本的问题,又解决了团队利益分配的问题。后来证明这个学费是值得交的,项目本身没有成功,但是锻炼了人才,让大家对行业的理解、对企业自身的理解更深入了。后来这个项目组,在别的项目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灰度思维之下,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错,失败了就及时止损,成功了继续加大投入。从做与不做的单一线性思维中,解脱出来,站在试错成本的轴线上,找到了出路。
人生的本质,是要在灰度中寻找光明。灰度的本质,就是时刻怀着开放的心态动态的去认知事物,永远做好接纳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勇于面对不确定因素,均衡——失衡——再均衡,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善于平衡局面,是最高境界的管理艺术。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不确定性,都要在灰度中生存和做决定。我们在高中要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高考结束要填报志愿,大学里碰到喜欢的女孩要决定追还是不追,大学毕业要选择什么工作,工作中要决定跟随哪个领导甚至派系,工作几年后要决定要不要跳槽,跳槽时要决定是换个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或者干脆自己创业……
在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中,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因而我们会感到迷茫和焦虑。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全感,我们会付出很多。有些人因为太过追求安全感,只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永远不愿意往未知的地方迈出一步。他们会短暂得到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看起来似乎得到了安全感。但是我们把时间拉长,会发现这种安全感脆弱得不堪一击。
不管是金钱、事业,还是感情,更大的回报,往往位于更不确定的深灰之中。当你选择了风险很低的收入流,你就丧失了变得富裕的机会。当你选择了稳定的工作,你就丧失了事业辉煌的机会。当你为了抓住感情上的安全感而过高要求,对方反而会离你而去。要变得更成功,我们不是什么事情都做,而是求各种可能性之下的最优解。这个最优解,是一个概率分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
普通人会去追求一个百分之百的结果,而高手则追求概率上的优势。普通人在失败时痛不欲生,高手则调整策略,继续寻求下一个概率优势。当你能够接受不确定性,也就能够接受失败。你会更勇敢地去追一个优秀的女孩,会更大胆地跳槽,会更魄力十足地创业。
3. 高手心法:灰度思维,黑白决策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哪些情况适用灰度,哪些情况要黑白分明呢?中国是人情社会,为人处世都讲究情面,许多商业大佬都是洞察人性的大师。
任正非就是一位的“人性大师”,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可谓清澈见底。
任正非曾说过:对于和人有关的,我们要多用灰度,泥沙俱下,才是河流。对于和事有关的要尽量黑白分明,对于创新相关的要多用灰度,而跟执行有关的要黑白分明。
1) 任正非:领导者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任正非也是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和无数次的碰壁,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他说:“想起蹉跎了的岁月,才觉得,怎么会这么幼稚可笑,一点都不明白开放、妥协、灰度呢?”。
到了四十多岁时,任正非“不是不惑,而是前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他还是一头扎进了这个不确定的洪流之中。创业三十多年来,尽管华为屡创奇迹,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通信企业和第二大手机企业,但任正非从来不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他内心里总是充满忧患。
在华为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专门写了《华为的冬天》,警告大家要准备过凛冬。在云淡风轻的时候,他做出极限生存的假设,从操作系统、芯片等各方面,都为最坏的情况做出准备。
任正非说:“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但仍要大胆拥抱未来。面对潮起潮落,即使公司大幅度萎缩,我们不仅要淡定,也要矢志不移地继续推动组织朝向长期价值贡献的方向去改革。”对灰度的深刻认识,让任正非在管理公司时,采用了“灰度哲学”。
在一次名为“管理的灰度”的讲话中,任正非提出:“(领导人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任正非认为: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2) 马化腾:腾讯方法的核心,就是灰度法则
无独有偶,马化腾也专门做过一个《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的演讲。他说:“在腾讯内部的产品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有一个词一直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灰度’。”从生态的角度观察思考,我把14年来腾讯的内在转变和经验得失总结为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
这个法则具体包括7个维度,分别是: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实际上,腾讯的产品开发,一直都遵循着灰度原则。灰度理念贯穿了从开始设计到最后产品上线的全过程,灰度测试,也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开发产品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不确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质,也是商业运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还是企业管理和产品开发的方法。
3) 张一鸣:灰度是个概率分布,你要做的是寻求最优解
张一鸣很善于应付不确定性,他是典型的技术宅男出身,特别冷静和理性,甚至被同学朋友称为“机器人”。他喜欢规律化和程序化的东西,不能忍受不确定性。他喜欢程序员这份工作,就是因为确定性:你输入代码,电脑帮你输出结果。只要没有bug,结果是完全可控可期的。
在《财经》记者小晚的采访中,张一鸣曾说:“我不喜欢不确定性,这与我程序员出身有关系,因为程序都是确定的,但事实上CEO是焦虑的最终承担者。”
所以,从程序员转型当CEO之后,张一鸣曾经非常痛苦。因为CEO每天都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决策。后来张一鸣认识到:“它反正是个概率分布,你就做最佳决策就行了。”正是这一认识,让张一鸣完成了从程序员到CEO的蜕变。如果不是学会了应对不确定性,张一鸣后来不可能做出今日头条——因为今日头条面临的政策、法律、行业竞争的不确定性,都无比巨大。
4) 王兴:有限和无限游戏
美团创始人王兴,则更早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对不确定性的容忍,似乎与生俱来。从一开始创业,他就无所畏惧,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毫不害怕失败。他常常引用的一句话是“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意为,只有死者才知道战争的结局。
他极力推崇的一本书,是《有限和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有一个明确的结局,而无限游戏,则没有谁输谁赢,可以一直玩下去——这就是他眼中的竞争。看不到结局的游戏,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法忍受,但是王兴却乐此不疲。王兴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度,可能和他的家庭情况有关。在一两岁的时候,王兴的父亲就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后来又发展为亿万富翁。王兴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不用为钱发愁。这种优越的家境,给了王兴底气。让他不管怎么创业失败,都毫无畏惧。因为家庭可以随时为他托底。这种条件是张一鸣和程维不具备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具有安全感,他未来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会比较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这方面就不行,张一鸣父亲都是当地基层公务员,最多只能称得上小康家庭。他们曾经也拼命追求确定性,但是最终,他们都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舞。
所以,接纳不确定性,克服焦虑和不安全感,是可以学会的。
许多人因为太过追求安全感,只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永远不愿意往未知的地方迈出一步。他们会短暂得到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看起来似乎得到了安全感。但是我们把时间拉长,会发现这种安全感脆弱得不堪一击。不管是金钱、事业,还是感情,更大的回报,往往位于更不确定的深灰之中。
当你选择了风险很低的收入流,你就丧失了变得富裕的机会。当你选择了稳定的工作,你就丧失了事业辉煌的机会。当你为了抓住感情上的安全感而过高要求,对方反而会离你而去。要变得更成功,我们不是什么事情都做,而是求各种可能性之下的最优解。这个最优解,是一个概率分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普通人会去追求一个百分之百的结果,而高手则追求概率上的优势。普通人在失败时痛不欲生,高手则调整策略,继续寻求下一个概率优势。但是,这一本能更适合于居住在森林或稀树草原的裸猿,或者农业时代的农民。而今天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开着汽车,用着智能手机,上着互联网,过着高度商业化的生活。
今天的竞争,与森林和草原已经截然不同。
应付不确定性成为新的需要。应付不确定性成为新的需要。对确定性的追求,成为了我们需要克服的一种人类天性。那么,我们如何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第一、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性。“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世界会因一些微小因素的变动,而发生很大的变化。“薛定谔的猫”告诉我们,事物发展不是确定的,而是量子态的叠加。因此,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这对于强迫症来说,真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但客观事实就是如此,我们谁也无法改变,只能够去接受它。请记住,没有非黑即白,灰色才是世界的常态。
第二、接受世界的不完美。如果世界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自己也不必是十全十美的,因为,你不知道怎样的你,更适合未来的世界。任正非和马化腾,都是允许下属犯错,允许产品失败,才会有企业的不断进步。对于家庭和个人也是。我们要容忍自己、父母、配偶、孩子的缺点。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容忍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没必要去刻意讨好人。通常来讲,我们不愿意和人起冲突,是因为不知道冲突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归根到底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在背后作祟。
第三、打造安全边界。由于世界有太多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建造安全边界。微信开发时,就是几个团队内部竞争,最后张小龙成功了。在日常生活中,打造安全边界,意味着我们要多存点钱,多学点知识,多交些朋友,多锻炼身体。同时,也要允许适度浪费,给自己、家人和员工更多自由。你的安全边界越宽广,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就越从容,应对突发状况越轻松。
第四、提升决断力。环境是灰色的,但决定是黑白的。天气预报会说今天降水概率50%,你不可能拿着50%的伞出门。你要么拿伞,要么不拿。人生和企业的决定,都是如此。我们每天都在要动荡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大量的决策。
世界的发展是不确定的,而人类的本能是追求确定。这就要求我们有时候要想办法克制本能。能不能拥抱不确定性,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关键区别之一。对不确定性容忍度越高的人,从事政治和办企业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收益会更高。
老一辈的任正非、中生代的马化腾、新生代的王兴,都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高手。张一鸣和程维,也经历过从追求确定,到拥抱不确定的转变,这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企业家。
文章参考用友研究院、用友开发者大赛和YonBuider开发中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