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简单一个字,却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
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这是“朗读者”中董卿的台词。
不禁让我回忆起,我的老屋。
对于老屋,我也只能凭借模糊的儿时记忆,还原它大概的样子。
老屋,“形单影只”地坐落在那片幽深的山坳里。
老屋的朝向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坐北朝南。
小时候不懂啊,只知道每天清晨推门迎接我的一定是朝阳。
心里美滋滋的:我家的地理位置就是好,太阳每天都以它为中心,绕着划过大半个地球。
也正是因为老屋的朝向,所以家里总是很明亮,很温暖。
老屋其实是茅草房。
那时候,村子里大多还是茅草房,只有家境优渥的人家才是瓦房。
爸爸说我们是搬迁户,爷爷当年带着奶奶和他从更贫穷的大山,来到这里,安营扎寨,落地生根。
作为搬迁户,能为儿子修几间茅草屋娶媳妇,那简直不得了哦。
所以,老屋是爷爷奶奶的骄傲。
老屋呈“L”型,总共四间屋子,一间堂屋,一间卧室,一个猪圈,卧室和猪圈中间夹着一间厨房。你可以想象它的整体布局吗?
老屋正前方还有一块空地,平整得很,平时供我和哥哥玩耍,妈妈洗衣摘菜也在这里,爸爸干农活用的工具也堆在一旁;丰收的季节,收获的粮食在这里晾晒,简直不要太方便噢。
老屋泥土砌的墙,被妈妈钉了些钉子,挂上一家人常用的物什,还有一些辣椒,大蒜什么的,远远看上去倒别有一番风味。
老屋不太平整的泥土地面,每天至少要被妈妈捯饬一遍,整个看上去一尘不染,哪里还像是泥土做的。
老屋,承载了我童年的所有欢乐,自从它被改建开始,我的欢乐就一点儿点儿被忧伤、恐惧替代着。
正印证了那句话: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老屋的模样早已淡忘在岁月的长廊中。
然而,我总是在梦里回到老屋,亲手摸摸它泥土做的墙,坐在那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让阳光肆意地洒落在我的脸上。
当我再睁开眼,想要再把老屋看得清楚一点的时候,我却再也看不清了,任由它消失在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