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通过泰山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实现与秦始皇的会晤。此剧第二幕“金戈铁马·秦”重现了秦始皇封禅场景,包括兵马俑军阵、秦军方阵与祭天仪式。我申请成为群演,穿上秦代士兵或儒生服饰,在演出中接近“秦始皇”扮演者,体验与帝王同台的震撼。 或者在演出尾声的“祈福”环节,跟随700名演职员共同参与祈福仪式,感受与古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 假设通过现代科技(如AR/VR)或文学想象“回到公元前219年”,我沿秦始皇当年的登山路线(泰山东御道)攀登,途经他避雨封“五大夫松”的地点,想象与始皇帝一同避雨的场景。 在岱顶玉女池旁寻找仅存十字的《秦泰山刻石》(李斯篆书),触摸残碑时“触发”与秦始皇的虚拟对话,听他亲述“皇帝躬圣,既平天下”的豪情。询问他为何选择泰山而非更近的华山(因泰山象征“五岳独尊”,且地势适合大型仪式,而华山险峻难行)。 探讨他如何通过封禅沿途的军队威慑六国遗民,巩固统一。 诘问他是否真相信泰山封禅能助其长生,还是仅为政治表演。秦始皇曾召集70多名齐鲁儒生商议封禅礼仪,却因儒生意见分歧而弃用他们,最终遭讥讽。我可扮演一名儒生,质问他为何轻视儒家礼仪,或尝试说服他兼容齐鲁文化。 提及封禅时突遇风雨,他避雨封松的狼狈与后世儒生对此的嘲讽。
五大夫松虽原树已毁,但现存松树为清代补植,可在此遥想秦始皇避雨封爵的戏剧性瞬间。 寻找泰山之巅的秦阙遗迹(象征君权至高),感受秦始皇以秦文化改造东方文化的野心。
与秦始皇的“会晤”本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无论是通过实景演出、遗迹探访,还是文学想象,泰山作为封禅圣地与秦始皇功绩的见证者,均为这场对话提供了厚重舞台。若想深入体验,建议结合《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演出与泰山历史路线,在现实与虚构的交织中感受“千古一帝”的气魄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