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1.
我大学刚毕业时,跟前男友、和两个朋友(也是一对,为了方便后面就叫美美和小明吧),去海边游泳。
四个人的游泳水平依次排序如下:
——前男友,自由泳、蛙泳都很标准,会踩水,且一口气游上800米无压力,经常下海;
——我,水感好,游得挺好看,但没什么体力游不长(主要是懒),第一次下海;
——小美,刚在泳池学会蛙泳,且水平不稳定;
——小明,纯种旱鸭子一只。
那两只菜鸟是在前男友的连哄带劝之下来陪我们来玩的。前男友拍着胸脯保证说,哥游得这么好,有我在你们放心,绝对不会有事!
我说租个救生圈给他们玩吧,他说没那个必要。
然后玩了没多久,前男友就一个人游没影了。
我极目远眺,隐约看到他游到离岸百多米的深水域去了,有些担心,找个地方站稳后使劲喊他回来,现在想想真是傻,怎么可能听得到。
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前男友从来不是个会担心过多事情的人,他只是花了一个假期把泳技和体魄练出来了,却从来没有研究过关于海游中种种潜在的危险,以及万一抽筯该怎么处理。
我开始担心,但是我又不敢游那么远去找他,只好一边强压下担忧,一边祈祷他赶紧玩够了回来。
结果没多久,我却听到了小美大叫的声音。
前一刻她还跟小明玩得不亦乐呼,大呼小叫,下一刻却变了腔调,我足足花了三秒种才明白她的意思是:“救命!”
后来才知道,他们两人玩水的地方,在立足点跟崖边间有个扁平的大坑,下水时没涨潮,显不出来,结果后来涨潮了,虽然他们玩的地方刚齐腰,可是往回一走,就被没头了。。。
小明个子高还好淹到脖子,只能踮着脚努力不被浪冲走,小美却吓傻了,一着急刚学来的全忘光,一边毫无章法地扑腾一边喊救命。。。
我看着他们俩,当时脑子里立刻同时出现几个念头——
小明暂时没事,可以等一下,先救小美;
不能从正面救,被她抱住我们两人都完了;
我的水平自保可以,根本不足以带着另一个人还游得动,怎么办?
哦对了小美会游一点,那就从下面把她托起来试试,看能不能把她推到岸边。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我深憋了一口气,钻到小美后下方使劲把她托出水面,又趁着换气对她大喊:“别慌!稳住!往回游!”
她真的就这样被我推着,一下一下游回去了。
然后回去接小明,他正踮着脚努力地平衡身体,还好他够高,直接找了条没有坑的线路,牵着他走回了岸边。
我们这边生死一线的剧情刚结束,前男友意尤未尽地游回来了,看到的场景是小明在安慰大哭的小美,我在一旁一言不发,瑟瑟发抖。
事情发生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多想,结束了,才开始后怕。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死神的威胁。
后来,我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哭了很久、很久。
嗯,现在你大概能明白为什么是“前男友” 了。
2.
三年前我和龙先生从上海搬到北京,曾一度迷上了登山、露营。
登山圈子说大不大,渐渐地我们有了一个稳定的小队,领队经验丰富,装备牛逼,人还非常NICE,于是一直都在一起玩。
有一次组了十几人的小分队夜爬海陀山,中途出了问题。
领队体力好速度快,一直在最前面,我习惯用自己的速度匀速前进,在收队的位置。然后中间一次休息我看他坐在那里脸色不太对,便问怎么了。
他说:“要失温了,咱们撤吧。"
真是疯了。
不知道的可以去百度一下“失温”,这事有多严重。
领队失温的原因之一在于,他穿了一件没有测试过的概念款冲锋。
另一个原因是他的速度比队员平均快太多,导致没有足够的运动量提供热量来抵抗夜晚的寒冷。
于是我们马上决定下撤,最快速度找到扎营点再说。
下撤中我从后队变成了前队,毫不客气地说,重装15公斤的情况,上山速度我虽然不行,但要拼下山速度,至今我遇到的比我速度快的,还没超过五个。
于是和另一个最信任的妹子小梦一起承担了护送任务,而龙先生去找扎营点。
不知道下撤了多久,领队晃了晃,说不行了歇会,便原地坐下。摸了下他的额头,冰凉,身上全湿透。
我和小梦明白虽然出问题的是领队,但他仍是我们中经验最丰富的,于是把指挥权交给他,问怎么办,他说先换衣服。
马上就地翻包,在包底终于找出救生毯,再帮他换上一套干爽的衣服。
救生毯牢牢裹上,继续问,接下来怎么办。
——给我点根烟,缓缓。
我们暗暗松了口气,看来没事了。
手台传来龙先生的声音,再往下走五分钟,就有空地可以扎营了。
后队跟上来,竟然有人指着救生毯问,这是什么东西。。。
后面的事很顺利,龙先生回来接领队的装备,护送他下行;我和小梦仅花五分钟就搭好他的帐篷,把人塞进鹅绒的睡袋里;煮了一锅面,配上自炒的肉沫酸豆角送进去;几个人又开始欢声笑语了。
而我们几个从此以后,从死党晋级为生死之交。
我们的户外小队永远习惯AA制,我觉得不是为了划清界线,而是代表着,在户外,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和你一起承担。
3.
这篇文章源于“知识型IP训练营”,营长萧秋水老师的“每日一问”,问题是这样的:
今天我们来谈一个很多人都认为沉重的话题,关于死亡。请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个邀请,大家一起来理性、认真地思考生命和死亡。)
其实看了IP营里其他人的答案,我发现我对于死亡的直接经验,真的不多。我有的,大都是自己做的功课。
——学游泳时,我会去了解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脑中演习如何应对呛水、抽筋、被什么怪东西缠住……
——玩户外前,我会去研究帐篷的正确搭法、背包的打法、防蚊防蛇特效药、应急物资的准备、如何获取干净的饮用水……
——玩滑板时,我会观察那些高手是如何“百摔不折”的,然后在自己摔倒时用力学原理巧妙地卸力……
——我过马路时永远不闯红灯、骑车时不带耳机、遇见施工有意识地离远一点……
——甚至连租住的房子,我都放了一套消防用具,尽管也许永远都用不上,最好永远都用不上……
所以你看,在第一个故事里,虽然我从来没救过人,甚至不那么会游泳,但在遇到险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居然不是害怕,而是马上在脑海里寻找方案。
所以,在第二个故事里,我们有救生毯、有扎实的扎营技巧、有热气腾腾的面、还有队友的智慧和力量可以依靠。顺便说一句,从那以后我在打包装备时,会永远将救生装备放在最触手可及的地方。
可惜的是,我渐渐发现,每年在山里、在海边,都有许许多多的生命,是白白地逝去了。每次在新闻中又听说这种因对大自然的无知无畏而发生的悲剧,都让我想起海陀的那个夜晚。
——在那整个过程除了我们几个死党以外,其他新加入的队友都是一脸懵逼的。。。
于是有时候我会想,虽然说人各有天命,世事无常,但所谓天命,其实跟人、跟人的想法和习惯,还是有一些关系的,不是吗?
死的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关于生的问题。
如何活得漂亮、如何活得开心、如何活得有价值。
有可能的话,再活得久一点,最好。
【END】
我是零珑心
在奔跑中一路遇见更好的自己
要不要跟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