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有学者翻译为“涉身”认知(孟伟,2007),它的主要含义指得是人的身体本身,在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人的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和相对应的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如果从起源和发生的观点来看,人的认知和心智必定是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构造和身体活动为基础的。所以,人最初的认知和心智是基于和涉及身体的,人的心智始终是具体(或具身)的心智,并且,人最初的认知始终和具身结构、活动图式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李恒威,盛晓明,2006)。
具身认知更加强调的是基于身体的认知,也就是身体的感知觉、身体的活动方式、甚至身体的解剖学结构等,都决定了我们是怎样去看待和认识世界的。具身认知同传统的认知观点截然不同,传统认知观点仅将身体当做为各种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而具身认知的观点更强调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Shapiro,2007),赋予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枢轴作用和决定性意义。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具身认知的研究已经是一个相当前沿的热点。当然,这种具身的思想不会是某个研究者一下突然的念头,实际上,具身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关于具身认知的讨论,最初是从具身心智(embodied mind)或心智具身性的思考开始的。从本质上看,认知或心智的具身性问题涉及的是心身关系的问题,所以,具身认知的探讨最初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随着理论心理学对具身思想的不断思考,特别是在20世纪8O年代以后,具身思想开始从哲学上的认识探讨逐渐发展成为认知科学上的哲学思考,具身认知也从单纯的哲学思辨逐渐向实证的科学研究转变。
一、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在人类哲学史上,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辨是其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经典。而身心二元论就是这一哲学思辨的直接产物。首先,“我”在思考,而思考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么就存在一种主观的世界;但是在“我”这个主体之外,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而二者都是一种实在,因此就存在着我们称为心物、主客或者身心的二元世界。
身或物的特征是具有广延,但是不能思想;心的特征是可以思想,但是没有广延,虽然二者相互影响,但是它们的功能彼此独立,属于两个世界,身心二元论也因此而确立。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表征和被表征的关系,主体如果能镜像般的精确表征世界,那么主体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反之亦然。因此,精确表征成为了主体认识世界的基础和前提。而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以这种身心二元论为认识论的基础,把认知作为独立于身体
的表征。也就是关于在信息加工中,认知“软件”和大脑“硬件”的划分,出现了“离身的心智(认知)”,认知虽然表现在包括大脑的在内的身体上,但是却不依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的(叶浩生,2010)。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观点
身心二元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提出了一个“存在(Being—in— the—world)”的理念。他尝试用“存在”来超越对原来二元世界的划分。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主体面对着一个冷漠而客观的世界。存在,是在世界当中的存在,存在同世界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体的。在这个世界中,因为主客体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所以没有主客体之间的划分。人和他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并非是有先后,或独立存在的;人,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了世界之中,人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而人是通过人的身体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来与世界中的其他物体进行互动,进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对其他物体和对世界的认知。而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人的认知是存在于人的身体内的,人的身体是存在于世界中的。而这一思想,更是成为了具身认知理论中,认知、身体和环境一体化思想的重要来源。
三、梅洛庞蒂“具身主体性’’的观点
法国身体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则进一步提出了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并且发展了具身思想。在他的《直觉现象学》中,认为人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身体是镶嵌在世界的里面,就好比人的心脏镶嵌在身体里面一样。知觉、身体和世界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人可以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是通过人的身体和世界中的其他的物体发生互动的结果。梅洛庞蒂强调了“体认”知觉的知觉方式,并且提出了“具身的主体性(embodied subjectivity)”的概念,具身主体性为改变人们固有的身心二元论思想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就是它既不将人当做是一个复杂的机器也不将人看作离身的心智,而是把人视为一个具有积极的和创造性的主体,其主体性也正是通过人的身体与世界中的其他物体发生互动而实现的(Fusar—Poll&StaIlg}lellini,2009)。
四、约翰逊和拉考夫的“隐喻"观点
在2O世纪末,认知科学的哲学研究者约翰逊(Johnson)和拉考夫(Lakof)也提出了相关的具身观点。他们认为,传统的认知科学不仅将人的概念、推理和理性等高级心理活动视为抽象的和离身的,而且忽略了人的生理结构的基础作用和身体主观体验的重要影响。约翰逊和拉考夫还分析了在哲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生理构造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总结认为:人的心智本来就是具身的;思维在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人的抽象思维多是隐喻(meta—phor)的。隐喻就是指人用一个熟悉的、简单的事物来了解另一个不熟悉的、复杂的事物,而在根本上,人对一个简单的熟悉事物的认知又是依靠于人的身体、以及人的身体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所产生的。打个比方,正是我们先通过我们的身体,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最基本的热、冷、温等概念,再基于这些基本概念,我们产生出了与之相对的热情、冷淡、温和等抽象概念,并加以理解和掌握。
费多益(2007)也指出,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以“体认”来进行的;人的心智和身体体验是不可分离的;人的心智、推理和概念等高级抽象思维并不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镜像般的精确表征,这些认识要依靠人的生理结构和身体体验来完成。那么相同的,我们要认知我们的心智、推理,就必须先认知我们的生物神经联结、生理解剖学结构和感知觉运动系统等。这也正是强调了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和枢轴地位。
五、其他研究者的具身观点
杜威的机能主义也强调,不能把人的理性和经验完全分开、对立,人的理性等抽象思维是以身体的主观经验为基础的。在詹姆斯的情绪理论中,则更加直接地提出了具身的重要性,即人的身体在认知和心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皮亚杰着重研究了人的图式和认知对外部活动的依赖性,他认为人的认识是和身体、相应的行为动作密切相关的,人的心智和身体并非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存在,认识是人的身体和其所接触的环境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的(叶浩生,2011)。
在关于对传统认知心理学基本假设局限的思考方面,理论心理学家桑普森(Sampson)在他的研究《作为意识形态的认知心理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传统的认知心理学把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了由于人自身因素所造成的行为及相应结果上,也就是研究只考虑了个体单个因素,而忽视了个体与周围环境、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Samp—son,1981)。心理学家Prilleltensky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传统认知心理学只强调了以人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研究模式,也就是过分控制环境变量因素并且只关注个体对外部刺激所进行的心理操作;也正是因此,传统的认知研究忽略了对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考虑,而这些外部变量对人的认知和思维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他还强调人的行为不单单是认知和思维的结果,人的行为还会受到外部变量的限制(Prillehensky,1990)。基于这个观点,具身认知的研究开始逐渐重视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认知科学的研究模式,也从传统的实验研究模式向更加生态的研究模式转变。认知的具身性和环境嵌入性,即“具身一嵌入”的认知研究范式,也是在这种心理学的哲学思辨和理论探讨研究下发展形成的。
在认知科学领域,对于具身认知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在最新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威尔逊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关于具身认知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1、认知发生在客观世界中,认知是情景化的认知;2、认知系统不仅包括了人的身体在内,它的范围还可以扩展到与人互动的外部环境;3、环境能够帮人们储存相关的认知信息,并且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4、人进行认知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人的活动;5、人的离线认知(of—line cognition)是以具体的身体为基础的,当人的认知活动脱离了具体的情景,认知活动也要受到生理结构和身体机制的限制(Wilson,2002)。
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一场以具身认知为新取向的重大变革。虽然具身认知本身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具身认知研究的个体主义倾向问题;认知和心智在具身认知中对人身体所产生的影响;对历史文化因素的忽略等问题。但是,具身认知无疑是未来认知研究的前沿热点,它更加能够说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