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戾气,是一种疾病。
《温疫论》中说,戾气,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乖戾之气、杂气,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戾气有多种,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怪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现在,戾气已经从那个时候的生理病征发展到心理上。
而今的我们,喜欢在发达的网络上宣泄情绪,追星,爆料,直播或者观看直播。前段时间演员乔任梁抑郁自杀,网络上一片唏嘘,消停一会儿后随即又转向陈乔恩和乔任梁女朋友,意指作为好朋友好像没有特别难过,而作为女朋友出来发照悼念是在炒作。但是这些都是我们没有依据的臆测,谁能说沉默不是最大的悲伤?乔的离开并没有改变我们大多数人的网络暴力,他的抑郁,虽也极有可能来自网络的语言暴力,需要克制。但是很少有人用这种道德约束自己,只是用来苛责他人的。
我们也都能理解。可能,作为普通人我们的压力也确实太大了,需要这样一种宣泄方式。房奴车奴这个称呼让我们承受太多。几个月的工资,不吃不穿不用才仅能买一平米,一辈子就被追求了,无法再去拥有其他梦想,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家人爱人可能也会诸多埋怨。而且,关键是工作大多数时候还并不开心,老板给的压力也大,健康也受到威胁:年轻员工在凌晨发完email后猝死在马桶上,华为高管罹患癌症......如此种种,让每个人都很焦虑不安,想要逃离这种浮躁又不开心的状态和这种被安排的命运。不过这种状态可能还会持续很久,社会还没完成转型。你看房价,你再焦虑都无济于事,都无法改变,那你能做什么?保持平静,不忘初心。
这不是假大空的心灵鸡汤。我在这里想讲两位没有戾气的人。
一位是著名老艺术家蓝天野,他做客湖南卫视《一年级》,90岁高龄,谈吐温和,气质儒雅,思维敏捷。还为后生留笔墨:“戏比天大”,苍劲有力。你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老艺术家的匠心。另一位是杨绛先生,她一生平和温柔,留下许多经典,最好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其实远不止他们,老一辈的很多普通人,你认识的,他们身上也有安静恬适的个性。
那我们身上戾气为什么就这么重,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平静?有人说是因为想得多做得少,我也觉得有道理,因为我自己就是。但是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如果只追溯到这一层,往往只是暂时逃避,这些问题以后还是会反复出现,恶性循环。那我们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想得多做得少呢?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我思考出的答案是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而且现实非常残酷,没有多少试错的机会。那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找不到人生方向?是社会还未完成转型,时代不好?还是个体太浮躁?不是,都不是,是我们自己内心不强大,没有勇气选择和试错,害怕承担未知后果。
佛家有一句禅语:有因有果有菩提,无是无非无烦恼。前半句是说你的现状都是有前因的,你要想有怎样的果,就需要付出相应的因;后半句是讲烦恼来自于是非,来自于既已形成的是非标准观念,这些标准来自于人类经验和情感感受,可能存在局限性。除了违法犯罪的事情之外,人生不应该被设限,被框在是非的标准里,缺少乐趣和热爱。
我们大多时候的羡慕和崇拜可能是因为自己想成为那样的人但是还没做到。我是非常渴望能像蓝天野老艺术家或者杨绛先生那样,心态平和,简单快乐。
而且我想说,何以平静?唯有书。当然,本文我是单指书本,实际却不止书本,可能还有其他,只要能获得平静和沉淀,就是你的珍宝。而书是我的珍宝。那些经典,可以教你如何看待世界,为你打开你看体会世界的大门,能让你在文化沉淀积累过后,强大内心,敢于选择,敢于试错,敢于承担,不再害怕未知。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