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韩愈这段话,首先我们要认识韩愈。
就从资料上来看,韩愈是孔子之后,少有的,真正按照儒家经典《大学》的模式,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大儒。
按照《大学》练习过「诚意、正心、格物」的人,一定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以后,整个人是处于一种「精神内守」的状态。
「处若亡,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所描写的,就是韩愈自己「精神内守」样子。
这种「精神内守」的状态与后句「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有什么关系呢?
当一个处于「精神内守」状态的时候,这个人的创造力是非常强大的。《道德经》中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阴符经》中说「三返昼夜,用师万倍」,都是这个意思。韩愈把这种能力用到写作上,就是「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现在已经有一批人在按照《大学》、《中庸》练习「诚意、正心、格物」,已经取得了类似的效果。请看下面一位网友的分享:
悟空早上好!
分享一下这段时间有个体验,
由于我们已经习惯性的无事时“胡思乱想,心猿意马”,所以先把那颗混乱的思维改正过来,那就是悟空说的意识内收,我们已有的习气太深,这个意识内收过程即反复也漫长,但最终会收回来。
意识内收不一定静坐时,生活中随时可以练习意识内收,
比如:在品茶闲暇时,不用脑考虑怎么倒茶喝茶,只是无意识的做连贯性的动作,刚倒上还未喝茶时,只看着茶杯里缓缓冒起的热气,不遐想,意识会在该喝的自然会端起茶杯喝;
再比如晚上休息前泡脚半小时,这半小时只盯着某一具体的物(开关、双脚、双手等),不做任何遐想,那种脑部放空的感觉,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静坐时的意识内收,可以针对某个问题,以旁观者看着它,不带任何判断,不知不觉会有影像出现答案,而这个答案与你实际生活看到的答案相反。而这个答案才是我们不带任何脑部思考的内识。
以上的体验不知对否,还在继续努力练习体验中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位网友的分享,与韩愈在文中所描述的状况非常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