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天,去沈阳在哥哥的办公室里住了几天。那里有个书架放了很多的书,都是正版的好书。我用心估计了一次,觉得应该有上千册吧。
这些书都是哥哥在新华书店买的,书面的纸张的质量很好,排版也很好,字迹也清晰,读一本书有时候连一个错别字都没有发现。
有一次坐在哥的轿车里,哥的司机跟我说道:你哥哥读书真厉害,一个晚上就读一本书!而且,啥书都读,还读的很透,朋友去哪里哪里旅游,你哥打着电话就给人当了导游。
与哥哥相比我买的书就少多了,我家里所有的书加起来估计也就几十册吧。我用心估计了一下,我的书应该不会超过五十册。
而且我买书的方式和哥哥相比也很大的区别。首先除了几本医学书,其他的书我从来不到新华书店买,一般都是在地摊上买。
有时候买的是旧书,有时候买的是盗版书。总的来说,我买书首先是觉得这部书不错,再就是觉得这本书价格便宜。对书的纸张,排版,字迹的要求都不高,只要能读就行。
在夜市的地摊上一部旧的《傅雷家书》上下两册才五元,一本破了封面的《张爱玲散文集》也是五元。一本线装的《林语堂散文集》似乎全新的也就十块钱。
正是因为地摊上的旧书便宜,我买书才没有了一种非读不可的压力。我基本上都是想读就读,不想读了一本书放在书架上一年两年不动一下也是正常的。
而且我读书也很随意,很随便,没有那种非得从头读到尾的架势。一般都是随手一翻,到哪页是哪页的,然后就读了起来。如果感觉不好,再随手一翻,随便地看看。如果还觉得不好,就会随手把这本书一放,再从书架上拿出另一本书。
也许是因为我买的书都很便宜吧,也许是因为旧书。看到好的地方或者有心得的时候,还会拿起笔来在很随便的把心得写在书的空白处,有时候空白处写不开了,我还会把字写到两行字之间。
现在细细想想自己在书上写的心得,写的总结,写的批判也是很随意的;自己也没有真正的把那些心得,总结,批判当回事儿。因为随手一翻到了那一页的时候,我看的总是书上的文字。而对自己的以前写下的心得,总结,批判等等基本上还是视而不见的。与其说自己懒着看,不如说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和当时在书上写心得的时候心境不一样了,产生不了一样的共鸣。
中国古时候有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很能说明我对自己以前的写的心得的态度。我已经在时空中旅行了几个月了或者几年了,不想再从刻在舟上的记号处跳下去,找那个很早以前掉了下去的宝剑了。就算能找到,也是一把生锈了的宝剑,不会让我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
我的书架上和桌子上的书,又是杂乱无章的放着。不像哥哥在沈阳那样一层一层的整齐的摆放,与图书馆很相似。我放书的方法很像我在小学时候放在书桌里的书一样,乱七八糟的只求别掉了就行。有时候大书压着小书,远看堆着像蘑菇云似的,有时候小书压着大书,远看就像小山似的。
一般的时候我想看书了都是很随意的,抓住哪一本就看哪一本,觉得不好看了随手一放,再从书堆里抽出一本再看,专门的查资料的时候就会把那些书都翻个乱七八糟的。
家里人很反感我找书查资料的动作,但是他们那里知道,我在这样找书的过程中很长时间都是在思考我的问题,有时候资料没有查到,我的问题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法了。
正是我的书都是地摊上的旧货或者盗版书,所以我的床头上,饭桌上,都能有我随手放的书。有时候小儿把我的书撕去了几页,我也没有觉得心疼,倒是那几页没有看到的文字却给我留下了一点儿想象的空间,有时候我还会狗尾续貂地写上几页,但是写完了又从来不回头看看,心想反正这点事儿看不看都一样。
我从来不会摆一种读书的架子,我认为读书就是享受书中的内容,享受读书的乐趣。所以读书的时候,我会尽量的躺在床上读,再不方便的时候我会斜卧在沙发上读,有时候还会在上厕所的时候坐在抽水马桶上读。
我细细的想想,这几年我在书房的椅子上读书的时间是最少的,就是写文章的时候在书房的椅子上的时间都不多。一般是想写了就在工作的地方支起来一个小饭桌,再支起来一个马扎,便开始写点什么东西。我就觉得书房是最没有灵感的地方,只是个放书的地方而已。
2013-1-13泉城.丁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