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闻到桂花飘香,很是让人惊喜,关于桂花的美好,一下子在脑子里鲜活了起来。想起了南京的桂花山,漫山的桂花,美的惊心动魄,当然最好的还是街边暗自飘香一株桂花树。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八月桂花香》莫名奇妙的跳出来,情节早已不记得了,但是剧名取的让人印象深刻。“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在有月亮的夜里也会蹦出来,桂花飘香,月光流淌,让人忘记这繁忙的世界,就想待在“人闲桂花落”的时空里细嗅桂花。
桂花飘香的时节也是张家港最怡人的时候,闷热潮湿的夏天已经折磨了人们好久,阴冷的冬天在不远处等待着蹂躏人们,生机盎然的春天早已远去,秋天的宁静幽远尤其让人珍惜。春花虽然烂漫,但是过于艳丽和显得招摇,桂花细微,却沁人心脾,更符合中国人含蓄的审美趣味。
不用过多久,路边的银杏树也会染上金黄。这个季节让人特别愿意早一点出门,走着去上班,路边的银杏会让人忘了路程。秋天的天空高远,尤显湛蓝,粗糙的树干上银杏摇动,秋日的阳光下一切都温暖惬意。
而大片的银杏林,更别有一番趣味,最秒的是杏叶飘落,走在银杏林中,如在画中,踩在上去窸窣的声音,犹如和自然的交响,秋风兴起,黄叶飞舞,在这样的景象下特别容易产生爱情,很多爱情的电影非常喜欢这样的镜头,男女主人公终于在黄叶飘落的季节里走到了一起。
秋天容易让人诗意满怀,天气渐凉,燥热一夏的心在秋天里终于宁静平复,不由得让人感叹“天凉好个秋!”。夏天的闷热,让人静不下心来,蝉噪和蛙鸣更让人烦躁,要是还有蚊子在周围环绕,那真是片刻不得安宁。而秋天来了,世界安静了,心情也舒畅了起来,仔细去听,只有思绪幽远。
秋天也是一个好吃的季节。面对螃蟹的鲜美,语言是极其乏力的,只能用“一蟹上席百味淡”侧面形容,那滋味怎么能形容呢?很多感觉真的是“谁解其中味”,非要亲身体会,否则也只能说“太好吃了”来表达最高的敬意。汪曾褀把家乡的咸鸭蛋写出饕餮的味道来,让人赞叹,没几人能吃出他的滋味,更遑论描写的引人入胜了。文人的感受力比一般人要强许多,沈复《浮生六记》里清贫的生活,好似神仙。苏东坡只要日啖荔枝三百颗,就不辞长做岭南人了,文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能超越平淡的日子和生活,不必去远方,诗意自然在心里生长。
而今只争朝夕,耐心缺乏,缺乏感受力,对于秋风明月都是无感的。没有强刺激是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的,不淋漓尽致不痛快,人们喜欢重口味,先前的婉约精致早就不合时宜了。这个时代绝对产生不了唐诗宋词,如今的时代流行段子,最近中国有嘻哈,人们都嫌说话太慢,比着谁的口舌伶俐,即性发挥,但只是一时热闹,过后就没人记得了,能流传下来的还是那些经典。这个时代信息爆炸,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产生,人们很少有兴致细说从前了,慢一点就感觉要被时代淘汰,互联网的人们感觉尤其强烈,从前慢的时代到木心为止了。
以前的人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玩味文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能流传下来的文字无不精妙绝伦。我们开始学语文的时候,也非常追求语言的本身。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诗词歌赋,辞藻华丽,成语典故,但是很少讲究思维的深度,层层的逻辑,更不用说飘逸的想象了。教育中缺少逻辑,思辨的内容,所以大部分人还是不会独立思考,不讲逻辑的。西方的文明起源于雅典,而雅典的苏格拉底就是好奇心十足、充满怀疑精神,而同时代的孔子,更多的要求人们尊重礼仪规范,告诉人们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极少教导人们思考。文化的源头就决定了东西方文明的差距,然后渐行渐远,到了胡适才提出来“凡是要我相信的,请那证据来!”,而这已经过了几千年。
文字开始的目的就是记录、沟通,不必过分追求语言的美感,思想和内容才是核心。但是过分追求思维的深度和论证的逻辑,丧失了语言美感,也是另一种偏颇。中文的文字优美,非常适合诗歌,在追求思辨的路上,也不能忽略美丽的中文,想到此,还是要抽时间读读木心,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样的观察力和语言的精到,真是让人叫绝,除了各种干货,硬知识,人还是需要文学的滋养,否则人不也成了“干货”了吗?
人生无非是一个平衡,秋天算是平衡的最好的季节。不热烈,不冰冷,不躁动,不绝望,不艳丽,不冷清。本来想感怀秋天的诗意和美感,却只会啰嗦唠叨,真是无奈,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的心境了,文字就是个人的一种玩味吧。以前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讲语言的最初的目的是记录事情,然后是讲故事,最高级的语言是纯粹的美感追求。我还在追求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讲起故事来乏味,离美学的境界更是遥远。而古人能写工整的论文,又能写优美的诗歌,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想想那些遗留下来的都是人类精华,我一个凡夫俗子,写文字只是兴趣,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吧!絮絮叨叨,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主题,其实是和自己内心对话,算是一种精神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