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们在一起,总是离不开娃啊课外班啊亲子关系之类的话题。
这倒不是说女人们只会关注琐碎庸常的生活,而是说女人常常为了家庭、孩子,忘了自己,忘了自己的梦想、需求、曾经的渴望。
而是说,这种固化的日常细节入心入脑,总是最顺嘴,也更有共鸣,跟英国人在一起说起天气,就可以套近乎,拉近心理距离,打开话匣子一个道理。
某次闲聊,芬说起同事家孩子——青春期中学男生的叛逆:妈妈下班到家看到帅气的儿子,亲昵地摸了下小伙子的头,说“乖儿子”,没料到话音未落,小伙子一言不发,扭头就去了洗澡间,洗~头~去~了!!!
芬感慨说,现在总嫌小朋友缠着自己太烦太累,要为ta辅导作业、做各种事情,可看看同事这待遇,还是先享受着这种亲密吧,不然过几年不光人家不跟我们玩儿了,还嫌弃我们。
一旁的茹家小朋友还没上幼儿园,还在“怎么爱你都不够”的亲子关系甜蜜期,听到这情形,立刻脑补了芬同事一腔柔情瞬间石化的情形。可能是画面感和代入感都太强的缘故,一下子就有点火大,嚷嚷着说:“这熊孩子是被惯坏了吧?要是我儿子以后敢这样,肯定要揍一顿的,揍完还要赶出门去,不要了!”
已是“空巢老人”的钰,孩子在外地读大学,现在寒暑假都不愿回来的,要到处去玩儿,“世界那么大,趁毕业前都看看”。
钰看茹情绪激动的样子就笑了:“这话先别说太早,小心打脸!我家那小子没事不打电话,微信有时都不回的,要钱时才会视频聊天,我才能看看他现在什么样儿了!”
不同年龄段,亲子关系往往是截然不同的特点。那,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了呢?
或许是自幼缺乏高质量的陪伴,或许是缺乏沟通交流,或许是缺乏尊重理解,或许是常常讲道理多过养感情,或许是没能跟孩子同步成长,也或许是父母没能在孩子长大过程中得体地放手……各种情形,不一而足。
如果做父母的做到最后,以上几点都占全了,被孩子嫌弃、鄙夷,基本是迟早的事儿。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大树对小苗的呵护与致敬,不止要养,更是育。该尽的责任必须尽到,该立的规矩也要早立,该学习的地方要拿出十二分的劲头,该做的榜样更得积极、一以贯之……
如此,当ta终有一天成长为ta的时候,做父母的才能仍然成为那个可敬可爱可亲的人,成为ta身旁随时守望的那个最亲近的朋友,不被嫌弃,甚至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