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徐静蕾和蒋方舟上了《圆桌派》,大家沸沸扬扬的讨论42岁的徐静蕾和28岁的蒋方舟谁更有新女性精神。我的小伙伴看完讨论,蒋方舟何德何能跟徐静蕾同台PK,得知28岁的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就已经出版了第一本书的时候,小伙伴惊呆了:“还有这种操作?我还以为只有大人才能写书。”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资源的匮乏?财富的不均?还是认知的贫瘠?
李家同老师在《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阅读能力对我们人生深度及广度的影响,比我们以为的要深远的多。
一位印度工程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上引起了重大反响,一时间引发了大家的讨论了深思。犹太人一年平均读64本书,可中国人除教科书之外,可能平均一本也不到。本书则更进一步的向大家展示了阅读量的多少,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在《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中通过观察贫穷地区弱势群体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出结论,低收入群体的分数之所以比高收入群体低,主要的差异在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差异就是阅读资源的不均衡带来的。
那么阅读能力差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显性的影响?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阅读” 。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个字都认识,可是合在一起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李家同老师在《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中告诉我们的,不能阅读。即看完一本书,或者一份材料,抓不住核心主旨;看完之后无法清楚的转述或表达出来我们读过的东西,或者我们以为自己讲清楚了,对方却觉得逻辑混乱,听完一头雾水,不明白我们在说什么。无法正确的传达自己的看法,这就会影响我们的有效沟通;或者我们看了一本书,就像飞鸟飞过天空,然而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一样。即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读过之后书籍却并没有引发自己的思考,进而造成我们缺乏自己的见解,变成为了阅读而阅读。
那么,既然阅读能力如此重要,我们该怎样提高呢?《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一书中,给我们列举了如何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同时在书中告诉我们建议阅读哪些种类的的书籍。这些书单会让我们挑选书籍的时候有了参照系,以便于我们一步一步的拓宽自己阅读的疆土。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大量阅读呢?作者在书中也告诉我们,通过刻意的大量阅读练习,可以同时训练我们的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表达,写作”一条龙的输入和输出练习,逐渐锻炼自己的语文能力,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提升。而同时又因为阅读涉猎的范围较广 ,也会同时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是可以不断拓宽的。
举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密思燕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