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信奉
一直以来,我都是自我信奉主义者。
什么叫自我信奉主义者呢?
就是我只信我自己,我只靠我自己。
我坚信:世人皆苦,唯有自渡。
这是我一路趟过来的最深刻的感受。
尤其是前面几年的近抑郁状态,整个的自我挣扎、自我救赎之路,无人可依靠,无人可诉说的灰暗时光,是自我挣扎救了我。
所以,我更加信奉自我救赎。
所以,我所有的自信,都源自于我自身,更准确的说,是源自于对我自身能力的认可。
可是,副作用也很明显:
1-我的自信并不稳定,容易受心态、他人的影响。
2-我的自信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限于我擅长的领域,对其他领域,我一点自信也没有,甚至不敢尝试、不敢涉足。
所以,基于这个认知,一直以来,我都拼命把所有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放在自我能力的提升上。
而这个能力,主要指的是“才”方面,比如职业硬技能、比如底层通用软技能(比如沟通、写作等)。
至于识方面,我没有特意去寻,只是不停的看书,但到底提升了没有并不清楚。
二、认知动摇
可是,对于这个我一直坚信的认知,这两天在逐渐动摇。
我开始有点不知所措。
或许,这就是读书量变引发质变的一个成本线、转折点。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刘润老师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理说的都是一个:就是“识”大于“才”。
可是,我心有惑。
如果光有识,光有道,而无术无才,不是那种眼高手低之人吗?
也是不能成事的。
生活中,这种说起来头头是道、高瞻远瞩、挥斥方遒的人,但真正做事的时候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的不也比比皆是吗?
这世上,永远不缺会说的人, 但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到底该继续坚持自我信奉,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还是要先努力去迭代我的“识”?
我陷入了困惑。
三、思考过程
有困惑就有思考。
我的思考方法是:先从概念入手。
先界定:什么是识?什么是才?
按照我的理解,“识”是大方向,或者说是趋势、赛道。
而“才”:是能具体做事并能成事所需的本领。
那我到底是缺“识”还是“才”?或者是两样都缺?
答案有点惨:两样都缺吧。
既然缺,如何补?
“才”:只能通过做事、磨练去慢慢积累、提升。
补的方式就是不断做事,做事时过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然后不断总结、复盘、螺旋式前进。
而要获得“识”,有两个方法,一快一慢。
慢的方法是读书、跨界、思考,等到知识点足够多且能连接成势的时间点到来。
快的方法是物理上接近牛人,从他们做的事情中去观察他们在做什么,从而觑到一点“先机”。
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破圈”,说准确点叫“跨圈”,跨到比当前一圈更高一点的圈子。
四、行动指南
方法和概念理清了,怎么补呢?
谁先谁后?
如果硬要分个轻重缓急,那我的思路是:
先看你是否具备破圈的能力。即是否能找到愿意让你围观、甚至带你飞的人。如果有且有意愿带你的情况下,不妨去尝试接近一下,先成就别人,提供价值,获得进圈门票。
如果没有,说明积累还不够,努力打磨自己的“才”吧。
“才”到了,“识”总归会涨吧。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