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两岁了,也到了会看脸色会撒娇会表演的年龄。
如果走在路上突然犯懒了,会猝不及防地停下告诉我:妈妈,我累了。如果没有搭理,他会一屁股坐到地上,带着假哭的声音说:妈妈我摔了;
吃饭吃到一半,半饱的时候,故意把碗推的老远,挺直着腰板,作委屈状说道:我够不到,不能吃了……
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找理由,让我意识到早期的挫折教育要跟上了。
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聪明,也更懂道理,因为他们的世界是敞开的,就像一团海绵,你给他什么就会吸收什么。
但最怕的还是我们以爱的名义给他营造一个乌托邦的假象。给孩子的世界,可以去美化,但是没有必要去掩饰或者规避。
去年,舅舅遭遇一场车祸,差点丧命。出院后也面临官司纠纷,一开始我在帮忙处理,到了暑假,正在上大学的妹妹回来,我也因为工作忙,建议一些跑路咨询的问题可以让妹妹去处理,毕竟马上要实习了,正好可以锻炼一下。外婆强势,随即说道:她不会处理的,而且读书也挺累的,就不让他去操心了,你说怎么弄,我去吧!
在日常工作中接触的兴趣培养这件事上,也会遇到哪怕是年轻家长
——马上上小学了,要专注文化学习,没有时间继续兴趣学习了。
——作业很多,如果还要练琴的话,就没有时间玩耍了。
——坚持(练琴)挺苦的,我对他没有信心,就不开始了吧。
上周试课来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试琴后兴趣特别浓厚,老师告诉他学琴一定是学➕练,妈妈说:你时间挺紧张,而且学校怎么练习呢?孩子马上告诉妈妈:我已经在学校找到琴房了,所以这个不是问题。中午吃完饭可以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正好用来练琴。
孩子是完全有自我时间管理意识,和抗挫折能力的,童年时代的辛苦反而是自我历练的好机会。
在我们的世界里都流行这样一句话: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将来我们的孩子也会长大成人,不管他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都会面临不同困境,我想,比曾经的分数带来的那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心态和方法。
为什么自杀的往往是学历高,经济好的群体?因为比困难本身更可怕的是绝望,而所有的绝望只是我们心理上迈不过的一道坎。我身边有那种从极其贫寒的家庭走出来的朋友,取得不俗的成就,他说:当你经历过拿尊严换饭吃的事情,就不会觉得工作中的委屈算事;当你经历过绝望和痛苦,就不会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当成一个迈不去的坎。
困难永远都是没有边界的,现在当我觉得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就会不自主地想起幼年时期,天寒地冻的冬天,五点半起床,一个人煮泡面,六点出门,打着手电筒,举着伞,背着沉重的书包,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走半个小时,再沿着马路走40分钟去上学的场景。小学到初中,坚持了九年,从未迟到。那时候会想着:天是越走越亮的,走过了泥淖,就是干净的马路。
那时也会羡慕住在学校边上的同学,后来上了高中大学工作,即便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了,还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早起的习惯。
高中有过一段时间,换了新的学习环境,怎么赶也赶不到班级的上游。一次放月假,我突发奇想试一试走回家吧。学校到家三十多公里的距离,一开始,也有同学饶有兴趣的陪我一起,随着走到后面,坚持不下去的人都坐车了,当夜幕降临,我终于到家,嘴巴干的起了皮,脸上蒙了厚厚的灰尘。虽然后来学习仍然没有很大的进步(学习这种事情到达一定的程度真的不是只靠努力就可以了),但是我再也不那么焦虑了。
工作角色关系,我不可能强烈地告诉家长怎么做最好,因为没有最好,关键还是我们对孩子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期待和心态。
我知道我是不会陪伴孩子的一生,我也知道无论我在学生时代把他培养的多么优秀,拿多少奖,考多少分,有多少技能,进多好的学校,仍然阻止不了生活对他张开凶恶的獠牙的时候,希望他能在曾经走过的路中去寻找勇气和动力,这比再多的鸡汤都来的有效。如果他曾经路上的坑都被我填了,那是做母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