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
我没有看过《康熙来了》,印象中蔡康永应该是个鸡汤高手。开始了解蔡康永是在《奇葩说》第四季,这个节目是有智商门槛的,导师和选手(甚至是观众)。他们机智幽默又博闻多识,让人忍不住拍手称赞。
蔡康永或许是里边最亲民最暖心的那只高级大脑了,他的灵动不碾压不藐视,听他说话就觉得舒服平和、开心快乐。
《说话之道》
就这样被圈粉后,我顺藤摸瓜读了他的书《说话之道》。客观地说,这套书没什么干货,甚至没有特别明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容比较虚空,我用大约一个下午翻完。
整本书的行文风格很口语化,就像蔡康永正坐在对面主持一个综艺节目。耳边一直绵延着他软绵绵的台湾腔,不紧不慢地在朗读。偶尔会请两个演员(女主子玉和男主晴天)来串场一下,引出要阐述的主题。
如果你的情商已经有60分的话,就不用看这书了,我猜你的说话之道已经完全cover它;如果低于60分,你可以像我一样简单翻翻,看看每一篇的首页,就是标题和概述部分。这或许是读这本书最高效、愉悦和恰当的方式。
我与说话
最近开始做心理咨询,每周一次的频率,每次一小时。在这一小时的时间里,我说话的量相当于日常生活一个月的量。
这种高强度的密集式输出,使我明确了一件事情,那就是——
通过表达,我更加发现自己。说话让我更加趋近于本我的真相。我一字一句地对心理咨询老师说着我的过往、故事和感受,由此我一点一点地慢慢清楚,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另我吃惊的是,一些生命中微不足道的细节竟完好无损地留存了下来,在大脑的某一处记忆里,虽然我之前对此浑然不觉。
那感觉就像有人将生命中这些过往的动态视频压缩成了图片,放到我内心的盒子里锁了起来,终于有一天得以面世时,它还是崭新如故。
我把自己不高的生命含量细细玩味一番之后发现,原来我是这样的人:
从小到大都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
将爱和责任背在身上,成为负担;
能够感知爱,却无能表达爱。
......
U R what U C.
那,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封闭沉默寡言少语,面对心理咨询师却能打开心扉滔滔不绝?
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听者的专业素养和谈话技巧,除此之外,我在自己内部也进行了一场自我反思:
我生性是沉默的。认为浪漫是“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我享受跟朋友相顾无言的散步、看夜景。这是我的喜好,天性如此。
但我也有亲密需求,我想要世上有知己,渴望被人了解。一次愉快的谈天,就像灵魂做了一次按摩SPA回味无穷。
只有在面对心理咨询师时,我可以针对“我”大谈特谈,不用担心她会生厌或无聊。我确定她愿意听我讲“我”,她愿意了解我,她对我感兴趣,因为这是她的工作职责。
所以我不厌其烦地顺应自己内心,也推波助澜地对心理老师讲了很多话。我已经习惯把内心包裹成一个密不透风的茧,要抽丝剥茧,就需要一个旋转的线轴,心理咨询师就是这个线轴,供我把线绕上去。线轴一边转,裹住茧的丝就随之越抽越少,我也因此一点点触及自己的内心。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针对与身边普通人的说话之道,蔡康永也对我指点了一二,以下简单分享:
1 适时重复对方句中的关键字眼;
2 只要对方初次见面报了名字,你也应该回报你的;
3 每十五分钟试着只讲清楚一件事,中间可以给他一些乐子;
4 两小时内如果他能大笑三次,这次谈话就算成功;
5 请求别人帮忙时,要将事情拆解成很具体的步骤;
6 名人跟天气一样,是社交谈话中最方便信手拈来的话题;
7 聊天常用问题:填空题&是非题;申论题;问答题;
8 苦衷,留在最后讲;
9 婚礼/年会等致辞最长不要超过3分钟;
10 不知道聊什么时候,聊吃的;
11 收到名片时,可以清晰地念出对方的姓名;
12 不得不说理由时,可以是一个说了等于没说的理由;
13 重点不好把握或无法说服对方时,可以举例子;
14 介绍朋友间互相认识时,给他们彼此都多加一两句介绍,将他们引进门;
15 说谢谢时,也要说出感谢对方的原因。
语言是为了让我们能和别人连接而存在的。语言最美的时候,就是在我们透过语言感受到彼此互相需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