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麽在纠缠?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像原子作为一切物质的构成单位一样,“能量子”(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单位。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只能以能量量子的方式进行。来源:百度百科
量子纠缠是微观粒子的特性,到了宏观物体便可适用牛顿力学,但它们的界线在哪裡?要多少个原子聚集才会出现牛顿力学?或是宏观事物对于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两者皆适用?脑内物质的活动,要用显微镜才看得到,它又属于那一种范畴?
在2018年4月,已有研究团队实验出“肉眼可见的量子纠缠”。
芬兰阿尔托大学物理学家Mika Ciampa的团队在实验中,让两个肉眼几乎可见、直径为15微米的圆形振动铝片发生了纠缠。每块铝片由约1万亿个原子组成,像鼓面一样振动,并与在微腔内来回跳动的微波相互作用,微波就像乐队指挥,使两个鼓面的运动保持同步。来源:Nature、每日頭條
在质量大小的层面上,或许间接说明大脑活动存在着“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的特性
a. 跳脱时间与空间(因为超越光速)
b. 随机性(概率地呈现某一种相对应的量子态)
c. 叠加态(在未观测前具有“不确定性”)
d. 量子塌缩(一测量马上出现确定的量子态)
f. 互补性(两粒子无论距离,具有相互对应的关係)。
依据各个特性做些类比,人的意识,什麽时候会想什麽,是随机的,意识是神经元细胞的化学作用,这些化学物质哪裡来?什麽影响了我们的大脑,让它产生这些讯号?一部分是过去经验与习性的累积,造成我们的大脑容易形成固定的神经迴路,另一部分是潜意识,它就像是宇宙某些讯息与我们自身的讯息形成纠缠态,我们并未察觉。
如果量子纠缠状态是处于潜意识(意识之外),人无时无刻都在某种“叠加态”,只是未观测(拿取、确认、想像)而已。
观测与不观测,犹如人的意识与无意识,宇宙中有很多事物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交互作用着,它们彼此影响,我们没有发现,一发现即是导入意识,产生塌缩,在千万个可能中,随机出现一个确定的“事”。
譬如”共时性”,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经验,当你突然想起某位许久未见的朋友,他会同時以某一种方式与你接触,可能是传个讯息过来,也可能是在某个场合碰到,或是你心裡想着某事,结果该事真的反应在具体事物上。“心电感应”亦是如此,当小孩发生危机,母亲便觉得惴惴不安,即使她们相隔千里,这种感觉瞬间可达。
共时性及心电感应是大脑突然出现讯号,让神经元动起来,像是量子塌缩的瞬间,某件事物变得确定,进而影响大脑运作,产生感觉,而在出现讯号之前(塌缩之前),我们与宇宙有着关联,什麽关联皆有可能,彼此形成叠加状态。
过去某段时间发生某件事,是否会一直影响着我们?两种状况,一是我们一直记得,没有忘记,那它属于确定性,我们可以想像它怎麽影响,另一种是,它不受时间控制,它存在一个我们想不到的空间,但它的出现,可能是因某关键事物而被唤起,因而从不确定变成确定,在它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时候,仍然一直是我们身上的一部分,也许在背地裡我们一直受它牵引。
链接://www.greatytc.com/p/100c1fa532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