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这几个学期在学校上的三节公开课,我在课堂中都设计了“写”的环节。这三节课分别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登高》和文艺评论两篇朱光潜《咬文嚼字》和林庚《说“木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后回归田园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 ,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杜甫诗三首》在早几年我在阅读杜甫诗歌的时候就发现杜甫诗歌中的镜头感十分鲜明,
《》这两则文艺评论
我分别设计了给归园田居写一篇赏析文字,
这三堂课都是把“写”的环节放在了课堂的最后,前面的环节和写的环节紧密相扣,为写的环节做铺垫,建立脚手架,写的环节是前面环节的提升与运用。整堂课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似乎无懈可击。但是,凡提到运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课堂实践中写的环节往往落实的不充分,更多地似乎给听课老师展示课堂的完整性和提升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落实性,往往在课下还会留相关的写作作业或者下一节课继续落实这一环节,在实操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对于学生偏难的原因而没有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公开课的设计往往比常规课更加深思熟虑,设计会比较精巧,而精巧只在一节,因为缺乏连续性而最终走向粗拙。
偶尔听一个讲座,讲座中出现了一个教学案例让我受到启发,课堂可以以“写”为起点,再以“写”为终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先行创作,最后再根据课堂所学,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修改,这样让学生预先有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使课堂活动更有质量,更容易推进,同时预热了最后的“写”,目标也更容易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