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经》的一点儿领悟
文/燕赵北羽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行深,行分深浅,由浅而深。浅不得见,深而能得。顾谓行深方可得照见。
五蕴者,色也,受也,想也,行也,识也。蕴为集,集者可拆可散,万般法象,不离五意,此为五蕴。
苦者,内也,心也。厄者,外也,难也。
识见万法,不离五蕴。我,不过万法之一。亦同于此。佛家灭执,可见一斑耳。遇事不过随缘,随缘便消种种苦得大自在。
色者,物也。佛家论空,空而生慧。空为物之属性。具无常性,暂时性,相对性,因缘而生,却无自性,则为空。色空此处引为辩证。其在道家,有与无也。有,可解为色,无,可解为空。进而得空有不二中道实相,空而不空之法门亦如是。破我执,而得人空,此空非佛家空,引之为玩空。佛家之空,更在于空空。道家庄子语: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此处,可引之为记。空依物而存,不可独立于物之外。
色蕴解过,受想行识,亦同此理。
宇宙万有,本体为空。缘起性空,诸法空相,非为佛创,而为佛指。其在道家,便是道意。不知起于何,不知终于何。天帝之行即存,而世后绵延不绝。庄子语自本自根者,亦如是也。佛家语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现代物理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或者能量守恒定律。
五蕴皆空,空破我执,我执成空,当空五蕴,空中之空,方为法空。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也。六尘者,空无自性,谓之外空。六知者,空无自性,谓之内空。六能者,空无自性,谓之心空。内外皆空,心亦不实,可扫法执。六根与六尘者,佛空之十二处。六根与六尘与六识者,佛家为十八界。
无明者,过去世之能。必言流转门: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必言还灭门:无明尽则行尽,行尽则识尽,识尽则名色尽,色色尽则六入尽,六入尽则触尽,触尽则受尽,受尽则爱尽,爱尽则取尽,取尽则有尽,有尽则生尽,生尽则老死尽。待得十二支支支灭尽,方得解脱。
世人皆道苦,此为果。灭苦者,必先知苦。知苦者,必得苦因。得苦因,当有解苦之法,法对,则苦消。佛家悟空为灭苦之法门。四圣谤为佛教之核心要义,步步为赢。庄周好冷眼,冷眼者,方能冷心,冷心方能洞照。其于佛家之四圣谛,引为异曲同工之妙。
人无能证之智,自无得证之果。此为无之所果,不可寻因。
世俗人喜物,物为空,难破此执,故为颠倒。远离颠倒,方可涅槃。庄子讲物物而不物于物,当为妙论矣!
三世,过去,现在,将来。
大神咒,降服心魔, 大光明咒,却除黑暗。无上咒,至高无上之意,无等等咒,有等者,非为最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