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哈ChatGPT,被锁了,感受到了互联网言论的边界。
睡前刷视频看到余华的采访,太可乐了。
于华的父母是医生,小时候是在医院的家属大院住着的,夏天热的时候,还在太平间睡过觉,全无惧意,只感到清凉。
多少年后,当他读到海涅的诗:
“死亡是清凉的夏夜!”
一拍大腿:这就是当年在太平间睡觉的感觉呀。
后面他在父母的安排下做了牙医,觉得没意思,看到文化馆的人又清闲又有钱,他觉得这工作不错,就去了。
上班第一天,他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发现自己是去得最早的一个。
没错,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
讲到自己写作,说很多人说他的书文字简练,其实是因为自己识字不多,最开始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拿来杂志有样学样就开始写了,不光写了,还去投稿,给人民日报寄去了。
当然被拒了,不过没关系,人民日报上不了,他就给省级日报寄去。
同样被拒,那就再降一级,给县级日报寄去。
哈哈~感觉到了余华的幽默。
说起他和莫言、苏童一起参加会议,讲为什么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余华上台就讲自己不想拔牙了,莫言讲自己当时在当兵,他观察到军官都穿皮鞋,士兵都穿球鞋,他呢也想要一双皮鞋,没钱,就想着写作挣稿费可以换一双皮鞋。
结果听完余华和莫言的演讲,苏童说什么都不想上去讲了,因为苏童写的稿子是自己如何如何热爱文学,最后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哪能知道余华和莫言这么能瞎编呢。
当然,出名之后,余华也遭受了很多非议,有一些人说他写得不好,也有一些人为他辩论的:
“都那么大年纪了,能写就不错了”。
更是有一些读者惊讶:“余华还活着?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呢”
哈哈~最后这一小部分读者,一不小心说出了我的心声,当时读《活着》的时候,谁这么残忍,把人家写那么惨,包括《兄弟》等等,感觉作者就是把主人公往死里折腾。
余华自己也说:“很多读者都说呀,我(作者)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读者的痛苦之上,其实呀,我很多作品结局原本要更黑暗,现在这些结局呀都是出版要求改得柔和一些的了”。
今日金句:
普通人的最大资产,就是时间,就是每天的 24 小时。
你要务实地找到一个感兴趣的、喜欢的、热爱的、且能赚钱的事情,投入你的全部精力、注意力、时间、金钱、资源,心无旁骛把它做到擅长。
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其他的杂事全部放下,花 3 个月~3 年时间,专注、聚焦死磕这件事,尽可能多地收集、研究关于这件事、这个领域的信息,并寻找这个领域的牛人,与之联系
找到其中的核心信息、关键步骤,疯狂地练习,没日没夜地练习。不是一直重复一个动作,而是必须一点一点的精进,今天比昨天更精通一些,今晚比今早更精通一些,年年如此。每天与这件事缠绕在一起,像对待爱人。
一边练习,一边研究如何把这件事变现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