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偶然翻到一个公众号,标题很吸引人,我点开来看,发现它是推荐一部清流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这部纪录片在B战评分高达9.9分,接近满分。
我就带着好奇心去B战里遨游了。
《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介绍了书籍背后那些摆渡者,分别有编辑、古籍管理、译者,他们皆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摆渡人。
01.编辑是份无聊的工作
第一个主人公登场。
朱岳说:十万个人里面,你能找到一个人读过这本书的,我们就能活下去。
这是他身为编辑的信仰。
朱岳原本认为编辑是份琐碎繁杂的工作,并且觉得小说家是上帝,编辑是做杂役。
后来他受到一本书的影响——《寂寞的游戏》才找到编辑的意义——挖掘更多不为人知的作品,把它们推销出去。
02.古籍管理
第二个主人公登场。
俞国林在古籍管理方面一直有着“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以及敏锐的眼光。
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虽然不太喜欢阅读古籍,但古籍在我们生活中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古籍,我们不仅可以梦回大唐,还可以探索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任何一个时期。
俞国林通常通过“一个注脚”或者“一句话”去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珍贵的不为人知的史料。
03.译者
第三位主人公登场。
想必大家都阅读过《百年孤独》吧。
我初次涉猎《百年孤独》是初二,因为得行不深,合书之时,竟未能领略其主旨。
范晔就是这本书的译者。
他用了11个月才将这本书译出来,使的它与读者会面。
他擅长用流畅而诗意的风格去翻译。
在很多人赞赏他的同时,也遭来了许多质疑,原因就是他没有保持原著的粗糙感。
最后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看书时只看作家,什么译者一概不理。
究其原因是对书籍背后的那些故事与穿梭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摆渡人的不理解。
他们在这些夕阳产业里一直默默坚守初心,默默摆渡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深地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