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最大短板,粤东西北地区县域面积占全省71.7%,但GDP仅占全省12.5%,随着该地区劳动力持续流入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和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着力构建更科学、更全面、更完善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推动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协调发展“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广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统筹设计各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县域主体功能,制定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区域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激发区域发展动力。强化统筹协作,推进人才、土地、资金、信息等各种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建立区域均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产业有序转移“1+14+15”政策体系,支持对口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产业转移合作主平台和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目前,广东省创新探索的“双向飞地”和“反向飞地”经济模式,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将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生态等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实现两地经济协调发展。
健全城乡融合机制,打造协调发展“潜力板”。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县域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结成生产要素内外循环的网络,构建县镇村三级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平台。进一步完善更有利于城乡融合的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建立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机制,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持续优化营商投资环境,带动和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辐射转移;同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安家、创业就业。加强城乡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县镇领导班子,有组织、有计划地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百千万工程”一线历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协调发展“护城河”。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徐闻县大水桥水库时指出,“广东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抓好,加快全面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考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定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就是要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环境,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用好“生态福利”,持续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要鼓励粤东西北地区充分挖掘生态优势,将生态资源的多元价值合理转换为经济价值;促进生态产业化,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富民产业;树立大食物观,科学利用生态资源振兴种业种源,筑牢粮食安全屏障;加强乡村生态化建设,建设乡风文明新生活;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探索文化体验、休闲康养、科教实践等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