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小妹
《文心》这本书,是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设定的拟想读者是中学生,也包括教学环节另一端的中学教师。最初登载于《中学生杂志》上,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曾多次重印。
全书以故事经营,在囊括“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的同时,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的历史氛围,书中讨论的语文教学上的问题今天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全书中较为重要的有关国文和写作的知识,进行了浓缩和概括,归纳成6个方面内容:
1、词的认识
词语是文章的组成单位,要想写出好文章,先要对词有恰切的认识。关于用词的恰当与否,书中提到一个笑话:
有一个穷人,去吃一个富亲戚的喜酒,但是因为他家比较穷,衣服都比较破旧,能穿出去见人的只有前几年去给人家送殡时做的一身黑色单袍。
没办法,他只好穿着这身衣服去吃人家的喜酒了。到了那里一看,来道贺的亲戚,各个穿着剪裁适宜,色彩鲜艳的夹袍,喜气洋洋。而他自己,在这深秋的天气里,仅着一件单袍,而且颜色深黑,和这喜庆的气氛极为不搭。
作者最后总结说:胸中词类贫乏,张冠李戴,把不适当的词来用,等于把一件不合身的单袍不分场合季节胡乱穿,十分难看。
词类本是用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思想的,用的不适合,就要被人误会,我们自己的本意也就因而失去了。
用词的不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改善:一是多翻查字典,务必将词义弄准确;二是可以在用一个词时,联想与它语义相近的词,并仔细揣摩每个词细微的不同。
比如看到“学习”这个词,就能联想到“练习”、“研究”、“探讨”、“考究”、“用功”.....等词,看到“怒”一词,就会想起“愤”、“恨”、“动气”、“冒火”、“不高兴”、“不愉快”.....等词。把这些词在心中仔细揣摩比较,这同一类的词里面,那个范围最广?那个范围最窄?哪个语气最强?哪个语气最弱?一一要弄清楚。这样,到用时,就知道这个地方,究竟该选哪个词最合适了。
2、写出具体细节,而不是只抽象叙述
有些人写文章,不懂得具体形象的描述,总是“美丽呀”、“有趣呀”、“可恨呀”,接二连三地写着。这些词语写上一百回也是不相干的,因为它们都是空洞的形容,对于别人没有什么感染力。
必须把怎样美丽、怎样悲痛、怎样有趣,怎样可恨用真实的印象描写出来,人家才会感到美丽、悲痛、有趣和可恨。写文章时,尽量少用这些空洞的词语,注重随时随地观察,收得真实的印象,用作描写的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动人。
3、文章好坏主要看三个方面
文章的好坏,可以从三方面来观察,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
思想内容是靠多读书体验的。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思想,无法可求速效,只好终身修养。一般人平常所犯的毛病是文法的不正与用词的不当。
关于用词不当,书中举了个例子:
说有一个姓贺的,写得一手好字。可是笔下不很通顺,知识也有限。一天,他送人家一轴祭幛,上面写了“瑶池返驾”四个大字。
旁人看他写的这四个字,对他说写错了,他说没有错,祭幛上常常用的。旁人就告诉他,瑶池是西王母所居的宫阙,死了回到瑶池去,是专指女人说的;而现在那人家死的是男人,不是写错了吗?
他方才明白,只好红着脸把“瑶池返驾”四个字撕了。
不知道就得询问,翻查,这样成为习惯,读书写文,才能不致含糊,不致误解;说话作文也不致词不达意,“指鹿为马”。
4、触发功夫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而言。
对于目前所经验的生活,发现旁的意思,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举个例子,有一副对联,下联是“竹解虚心是我师”,作者就是有感于竹子的中空,和人的虚心相似,故造就了这样有新味的句子。
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比如用月的圆缺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的难再,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说人家说过的话,文章难有新意,也就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了。
5、小说与叙事文的区别
小说不一定要根据着实事,也不像叙事文那样记叙了实事便完事,还得含有其他的东西在里头。那其他的东西才是小说的本质。那就是作者从那些实事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看出来的意义,并将这意义含在所叙述的故事中。
这就好像一碗盐汤,看不出一颗盐来,呷一口尝尝,却是咸的。于是我们说盐含在这一碗汤里。小说的故事含着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就像汤含着盐。如果在故事之外,另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了,而是一篇议论文了。
小说是世间最真实的故事,然而又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实录。写小说时,作者丢开叙事文只是照抄事实的办法,根据他的经验,去选择人物,布置材料,创造出一个故事来。
你若说他凭空虚构,那是错误的,他的材料全是社会的实相,人生的体验;你若问他“真个有这件事情吗?”他将笑而不答,因为你问的太幼稚了。
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那些只知道根据实事作小说的人就因为不明白这一点,所以用尽了心力,至多只把实事照了一张相。
6、习作、应用之作和创作
(一)文章的三种类型
我们写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习作、应用之作和创作。
我们写书信是应用之作,作文课是习作,将来择定了题目,自由地无拘束地去写出文艺作品来,便是创作。
习作只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应用之作只是对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创作才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
创作是一种创造,其生命就在乎有新鲜的意味。无论文章或绘画,凡是摩仿套袭的东西,都不能称为创作。
(二)如何发现题材?
创作第一步是发现题材,题材须是有新鲜意味的才值得选择认定。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自己去发现。能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来,这是成为创作家的第一个条件。
题材的发现,并非一定是难事。能够留心,随时随地都可发现的。我们每日在街上行走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平时读书或独坐,会起各种各样的心念和情感,这种时候,事物的新鲜的意味常会电光似的忽然自己投入到头脑里来,随时把它捉住了就是题材。
(三)题材的发酵
题材选定了以后,第二步还要使它发酵、成熟,无论在读书的时候,看报的时候,听别人谈话的时候,独自散步的时候,都要到处留心,遇有和这题材有关的事项,一一搜集拢来,使内容丰富,打成一片。这情形正和做母亲的用了自己的血液养分去培养胎儿一样。
题材成熟了,这才可以写出。
(四)作文的基本功
仅有题材是无用的,要写成作品,就非有熟练的手腕不可。如果一个画画 的人有了一个很好的题材,而手腕不够,画起来脸不像脸,手不像手,根本就成不了一幅画。
文章的创作亦如此,题材虽已整备的很成熟很好了,如果他基本功夫没有打实在,文句未通顺,用词多错误,那么即使写了出来也是糟糕。
发现题材并非难事,一般人只要能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的,可是一般人却不能像文学家画家似的写出像样的作品来,这就是一般人未曾预备好创作上所需要的手腕的缘故。他们尽管会有很可贵的题材,但可惜无法写出,任其葬送完事。
往期热门文章:
你造吗?其实司命才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最让人心疼的男人
中医学博士告诉你,大米比药好
资深中医爱好者10年养生经验大公开!
揭秘:外地毕业生在北上广的真实现状(广州篇)
如何用7年时间实现财务自由?
普通工薪阶层如何用10年时间实现财务自由?
所谓幸福,就是过自己最想过的生活
这两点,是决定你是富人还是穷人的分水岭
明朝第一牛人——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