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看专业权威人士给出的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指导清单
吴军老师给出的高考志愿清单
作为学霸,吴军长期关注中美教育,写有畅销书《大学之路》。作为父亲,吴军曾陪女儿遍访美国名校,确定专业方向。
填报志愿的考虑因素优先级顺序为:城市>学校>专业。
如果分数够,首选北大和清华
目前中国高校的现状是,北大和清华是第一梯队,而第二、第三梯队的高校,在师资、经费和科研成果上都和第一梯队有断崖式的差距。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强的同学圈子,甚至遇见好伴侣的机会也更大。分数读不上北大清华,尽量选一线城市的名校。
一般说来,大部分招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对学校的要求比对专业的要求严格。第一份工作,学校的名头还是能帮你加点分的。除开名校,选地域比选学校更重要,优先挑选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和中心城市
北上广深是第一阵列,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和哈尔滨则是第二阵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跟很多公司校招基本上只去这几个城市。西安和哈尔滨之所以能入围,也是因为其大学聚集的优势,受到招聘企业的青睐。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经济体量越大的城市,企业越集中,机会也越多,找工作面试都更方便点。除非你读医科、艺术、外语等专业,否则尽量选择综合性大学。
读大学绝不仅仅是学本专业那几门课,越是综合性大学,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越多。即使是学习外语这类专业,北大或是复旦的英语系和其他外国语系,也比外国语大学更合适。不要去挤所谓的热门专业,在同等分数条件下挑更好的城市和学校
一所二流大学最热门的专业分数可能和北大历史系差不多,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询公司会更愿意招一个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到了公司后再培养。关于具体专业的选择,要以适应面广为原则。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就有1/3过时了,工作5年又有1/3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
如果你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职业领域,恭喜你,为兴趣学习和工作的人是有福的,那会让你小宇宙爆发。
但如果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优先考虑高势能和适应性好的专业
比如,数学专业相对计算机专业和商学就是高势能的,计算机专业相对管理是高势能的。同理,数学专业适应性比生物要广得多,金融比会计要广得多。之后如果想要继续深造,从“万金油”似的专业转到很专、很窄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几乎不可能。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需要极高的天赋。
这两个专业不是不能选,但是除非自己在这方面非常有特长,否则选这些专业时就必须明白,学它们只是打基础,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学虽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事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极为辛苦,而且工作不好找,将来很可能需要改行。因此不要觉得自己中学时这些课成绩还不错,就轻易选择这些专业,但是如果抱定只是通过学习这个专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来依然会不断学习,选择这些专业也无妨。面对志愿表,如果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读哪个系,不妨选择基础学科而不是热门学科。
一来四年后到底啥热门谁都说不准,就像罗辑思维这样的一家公司,四年前根本不存在;二来很多热门的新兴专业,也都是学校跟风开的,师资力量反而薄弱,加上各个大学都开设,就业竞争反而激烈。在理工科,数学、物理就属于这种基础专业,在文科,中文也是如此。选择专业还要看国家今后20年的发展
中国未来一定会继续开放,和国际上的交流会越来越多,并且引领世界潮流,因此任何跟国际化相关的专业将来都会吃香,即使今天这些专业并不热门。现在网上和线下有一些有偿报考咨询和填报志愿软件,其中很多甚至价格不菲。
对这类机构应该理性对待,不要过分依赖。其本质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和家长的紧张心理,但目前这个行业还不规范,权威性没有保障。志愿填报并不是多么神秘的事,教育部的招生平台上有历年录取分数和各个高校的招生简章,高校招生办和身边近几年高考的亲戚朋友,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源。学生和家长还是应该根据上面说的这些原则,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来填报志愿。
选择的排序是:城市,学校,专业。
- 城市
大城市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逆的趋势。
大城市人多,所以优秀的教育资源多,好医院多,甚至艺术设施多。一个纽约的演出到中国,只能选一个地方演出,几乎一定选北上广深。
反过来因为这些设施,人们心里想着逃离北上广,身体却很诚实。优秀的人,必须和优秀的人扎堆。独自回到家乡,其实是加速了专业性的折旧。
这就是网络效应。
所以,大学的首选因素是城市。
利用四年的时间,寻找机会,让自己可以待下来。
- 学校
学校的重要性,是大于专业的。
你可以问问你周围的朋友,他们大学分别是学什么专业的。
我相信,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今天做的事情,和专业没有关系。
为什么?
因为你要一个18岁的孩子,判断自己喜欢什么,未来热门什么,甚至擅长什么,太难了。
我们总是在不懂什么是专业的时候,选择专业。
反过来说,如果你是公司的HR,或者经理。你看一个人的简历,你主要是看他的学校,还是看他的专业?
很多大公司找人,不会开一个“计算机专业”招聘会,让本市所有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都来。他们只会去本市最好的学校,什么专业都可以来报名。
好学校的分数线,其实是比专业更重要的筛选器。
- 专业
如果你真的要选一个专业,我建议你不要选太“操作层面”的专业。
什么叫操作层面的专业?
我读大学那一年,国际金融是最火的专业。我们很多学霸都去读了国际金融,想出来找个好工作。可是还没等毕业,国际金融就不行了。
国际金融,就是操作层面的专业。研究某个具体行业里面的具体方面。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变化特别快的,特别容易过时的。
那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呢?
尽量底层的专业。比如数学。
所有的职业,都是这些底层能力的外显。虽然数学看上去没用,但其实最为有用。在你有兴趣、有能力的情况之下,我建议你选类似数学的专业。它“抗衰老”的能力更强。
你的人生,你做主。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 最后的话
时代的火车一直往前开,在这个旅途中,隐藏着无数迷人的机遇,也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叹息的残酷竞争悲喜剧。
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人在拼命的向前奔跑,无意识的人还停留在原地。
高考填志愿,不仅是选择一所学校,还是选择未来的资源网络。
选择大城市、选择更底层基础性的学科,会让你未来成长的网络资源更丰富,让你洁白的羽翼,能够有能力搏击更多变幻莫测的天气。
你的人生,你做主。愿你,有勇气去热爱。
城市、学校、专业,这三个要素好比一个方程式的三个函数,很难一概而论哪个更重要。
如果一定要做判断的话,肯定是说哪一类别更重要,比如城市要素中,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机会更多;专业要素中,有些专业相对而言社会的需求量更大;学校要素中,有些学校偏研究型,有些则偏应用型。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比较。
具体到选学校和专业上,我觉得要有短期跟中长期的协同考虑。很多同学在本科毕业后并不是直接去工作,可能是出国或读研,这种情况下会有一些区别。
比如,一个上海本地的考生考不进复旦、交大,但可以上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那究竟是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还是留在上海本地,读一个比复旦、交大稍微差一点的大学?
我有个同学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最终选择了南京大学,读完四年本科直接出国,目前在芝加哥大学读社会学。
所以,需要根据自己的中长期规划去做具体的选择。
此外,填报大学志愿,并非终身制。且不说有些学校调专业比较容易,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没有兴趣爱好作为基础,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能力。如果不能建立起真正的能力,即使在不错的城市,也未必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也未必能拥有一个专业的地位。
我建议考生“一本选学校,二本、三本选专业”。
为什么一本(第一批次或重点院校批次)选学校?
1.第一批次院校主要包含985高校、211院校以及地方建设的重点本科院校。总体看,第一批次院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质量相差比较大。因此,进入一所更好的大学,意味着获得国家更多的教育资源,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
2.第一批次院校从办学定位看,大部分实行通识教育。从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看,大约有10%的高等院校(主要为现在的985高校、211院校,“双一流”建设学校)进行通识教育,而其余90%的高等院校应进行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淡化专业界限、扩宽专业面。办学以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为导向,更关注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就业技能的培养。
3.通识教育院校正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会给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权,具体包括四方面。
一是转专业政策。考生要了解大学是否有换专业政策,如果有,升学时没有进入理想专业,可换专业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如果不成功,则需要安心学好本专业。
二是辅修政策。即主修A专业,学有余力可以选修B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B专业的核心课程考核之后,可获得B专业的辅修证书。有的学校60%的同学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同学们的选择面。
三是跨校选课。即在A学校读书,可跨校选B学校的专业课程,通过B学校的专业课程学习,积累一定的学分,可以获得B学校的相关专业或课程证书。这需要A、B学校之间建立学分互认制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教育方式,学习其他学校,包括国外大学的课程。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已经十分丰富,想学感兴趣的专业内容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投入精力。
有学生调侃,填志愿时反复想什么是好专业,进入大学后发现只有两个专业——“恋爱专业”“游戏专业”。这会严重影响大学的学业发展,教育部也在治理大学的“水课”,以及学生的“混学”问题。
四是根据对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专业不对口”“跨专业就业”现象越来越多,有的专业不相关就业比例已超过40%。这意味着专业学习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更是能力提升的载体,关键在于通过专业学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二本、三本选专业?
总体来看,目前安排在第二批次、第三批次招生的院校,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并没有多大的差异,这时要关注学校的办学特点、特色专业。
二本、三本院校的办学定位应是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技术人才的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考生应关注能更好就业的专业。
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进,取消录取批次后,选择院校和专业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通识教育院校选学校,职业教育院校选专业。
填报专业,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1.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升级相关的专业,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数字营销、全媒体、机器人等。
还要去看学校网站专业介绍和课程设置,同一个专业名称,有的学校还在因循守旧,有的学校已经大力开始改革、紧跟前沿了。
2.国家今后会非常关注基础研究,比如数学、物理、生物、信息技术、芯片开发等等。
这次中美贸易战给基础教育和前沿科技创新敲响了警钟。今后国家对基础学科、芯片集成等相关方面一定会加大投入。
可考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材料物理、集成电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3.跟全球化相关的专业,如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文化管理、对外汉语等。
当然,在喜欢的前提下,一切的选专业技巧都是失效的。
对于填志愿,我有几点建议:
尽可能到大城市去,大城市不但有更多资源,也意味着各种潮流的领先,可以让自己站在潮流的前沿。
尽可能距离自己父母远一些,如果是北京上海的学生,也不妨在这两个城市互换,真的离开父母,才能开始独立的人生。
不要被那些时髦专业所困扰,很多最新的时髦专业,往往缺乏学科基础,拼凑概念,也最有可能很早被淘汰。
能跟着自己的兴趣最好,如果感觉没啥兴趣,千万不要排斥那些看上去冷门的基础专业,因为打好基础,可能有助于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
其他
看了大佬的建议,真实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大致都是一致的。不后悔当初报考上海。但是如果能报考本科,就不要报考专科,虽然技术很值钱,但是工作后发现,研发团队基本最低本科,很多公司招聘直接要求全日制本科。如果你只想学一门技能,也是有前途的,可以考虑专科,但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努力,比如技师,高级技师。这种技能证书在大城市也是很受欢迎的,比如上海、杭州,人才引进中就有对技师的加分项。但是普通本科加学位证,在社会上适用性更佳广泛,不管是找工作还是人才引进落户。
首选环境
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就业环境,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特别是在你还未知的领域中,一般环境决定了对待社会认知的广度、深度,学生毕业以后还是要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对社会认知越真实,越全面,你的选择权就越高。我的很多同学回老家发展,再次来到大城市,就感觉跟不上节奏,感觉生活不适应,因此将城市和学校放在前面。其次未来专业的适应性
一般刚开始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时,基本建议本科阶段选择基础专业,便于以后发展,其次如果有自己喜欢特别喜欢的专业,也可以考虑,但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适应性,将来是否好就业,这里给出选择专业还要看国家今后20年的发展,也是很好的建议。对于家长,建议家长不要强加个人传统看法于孩子之上,建议咨询老师,结合孩子的喜好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毕竟未来的路还很长,还得他们自己走!
对于考生,可以咨询已经上大学或者毕业以后工作的亲戚朋友,他们会从过来人的角度上给予很好的建议,毕竟他们已经是过来人啦。
最后祝愿各位考生,报考顺利,金榜题名,收到理想的录取通知书,进入理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