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林老师的文章《被母爱困住的孩子》,感慨万千,忍不住提笔写此文。
《被母爱困住的孩子》目前写了四篇,写了几个案例,关于青春期的孩子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和父母之间产生问题,到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下选自几篇文章的一点内容:
(一)原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出去创业了,家里日夜相伴的就是母子两个。母亲一心想要证明没有丈夫的帮助自己也可以把孩子带的很好,于是从小就为孩子安排了大量的各种素质教育课程。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还听话,在各种培训班中疲于奔命,甚至搞得自己伤痕累累。到了青春期,积压的各种情绪忽然爆发,发现学习原来是可以控制父母的最好武器,每当成绩波动,母亲就紧张万分,连远在他乡的父亲也会匆匆赶回来。
(二)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家庭问题在她身上的体现......孩子三岁起就被送进所谓的贵族幼儿园住校,一路住校到大学,到研二。孩子和父母的接触很少,寒暑假也往往交给了辅导班和托管中心。
(三)孩子已经22岁了,妈妈却仍然用对待11、12岁孩子的方式对待他。当孩子的成长遇到麻烦的时候,妈妈用自己老母鸡的羽翼给予及时的保护,甚至不惜委屈自己和孩子的父亲,外出租房以尽量让孩子不受一点委屈。如此舒适的环境,如此自由的生活,换做是我我也不愿意去上班,去经受陌生环境的风雨。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这些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现严重问题不得已开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我的孩子还小,正在读小学。我不希望有一天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甚至二十多岁的时候,带孩子去看心理咨询师。请不要嘲笑,我在认真学习。
回想起自己成长的经历,曾经写过一篇《我们这一代父母能给孩子什么?》于是开始了不一样的陪伴孩子成长。孩子读一年级起,记录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家长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等问题。可以说,我正在经历,这将是一次漫长的经历。
1
看了林老师的文章,我想说不要等孩子有问题,父母才开始学习。
家长和孩子同样面对一个事实,大家都是第一次。家长第一次当父母,孩子第一次当学生。在身边,我发现什么类型的家长都有。有放任型、支配型、骄纵型、保护型、理解型。其实,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家长,都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应该跟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记得怀孕的时候,准妈妈都会买育儿书籍看。所以第一个孩子都是照书养。等到孩子上幼儿园,自理能力强了,育儿书籍慢慢的被遗忘到一边。到了孩子上学,父母的关注点就在成绩单上了。这时候,父母把孩子交给老师,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名校,寻找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就送孩子进校外辅导班。有了老师,许多父母就停止了学习,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优秀的父母,懂得与孩子沟通,能走进孩子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教师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因此父母首先应该学习,而且还要终身学习。
我在陪伴warmth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读一年级时和读二年级有不一样。比如读一年级,孩子更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教导。这时候,引导孩子是很容易的,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跟随着孩子的脚步。读二年级时候,warmth有自己的主意。开始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要多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建议,给予孩子自主的空间。我想孩子每大一岁都会有变化,不仅表现在外表,长高了,能干了,还体现在心理上。****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犯下很多错误。其实,家长也会遇到很多困难,犯下不少的错误。当warmth出错的时候,用平常心对待。当我出错的时候,及时调整积极改进。只要保持一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心思,就不会和孩子拉开距离。
其实,不需要等到孩子出现大问题,父母才开始重视孩子。因为家长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一直都在关注成长中的孩子,能随时从孩子的日常表现和反馈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及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家庭教育是很隐形的教育,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是很隐秘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应该更灵活,更贴近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而非用一般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孩子。
2
父母应该学习什么呢?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一)、每个父母都应该有一双会“听”的耳朵。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父母要有一双会“听”的耳朵。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要求孩子认真听课,回家认真听父母教导。孩子听了一整天,家长是不是应该听听孩子说说话了。孩子说作业很难,到底哪里难了?耐心倾听孩子的语言,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应。
家长是喜欢教导孩子的,很多教导只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家长更喜欢说教。在教育的问题上,应该让孩子说,家长负责听。然后点头,肯定,再点头,肯定。接着,家长说一句,孩子听进去了,按要求做了,鼓掌。
以后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孩子非常愿意靠近你,什么都喜欢和你说,教育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家长有了一双会“听”的耳朵,亲子关系从此不再有隔阂。
(二)、积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优点。
为什么要积极呢?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喜欢提醒孩子有什么缺点,哪里做的不好,需要改进。说了这么多不好却忘记告诉孩子你哪里做好了?这是因为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出色,很优秀,这是完美主义的想法。
这种想法不现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优点,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这些闪光点指引孩子朝更好的方向学习前进。
孩子是在一个又一个的肯定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对自我的信心,这叫自信!
我们的学校教育都是大班制教学,100分是教育标准,也是父母衡量孩子的标准。在追逐分数的过程中,在和同学互相比较的过程中很容易使孩子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所以父母应该走近孩子,去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努力朝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奔跑。
(三)、父母双方一起努力,谁都不能代替谁。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出去创业了,家里日夜相伴的就是母子两个。”这是多少家庭现实生活里一个缩影。中国家庭尤其提倡男主外,女主内。以至于我们时常在手机微信上总看见这样类似的文章《为啥说黄磊、姜文的教育成功?因为你家是丧偶式育儿!》,《假单亲家庭》,《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不仅在手机里看到这样的文章,在身边就有很多类似的家庭。很多爸爸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我负责在外打拼挣钱,妈妈在家负责教育孩子。
这类型的父亲早早的放弃自己陪伴教育孩子的时间和机会。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好吗?
在林老师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父亲惘然点头,望着眼前已经发育成熟的儿子,才猛然惊觉他已经变成陌生人,再望向经年伴子不伴夫的妻子,更加令丈夫担忧,因为妻子的关注,显然是全部落在了儿子身上。
其实,真正的陌生人是父亲。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这么多年和母亲已经成为了一体,父亲的长久缺失已经成为了家庭的外人。养不教,父之过!
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会开花!母亲就好比土壤,父亲就好比光和雨水。只有土壤,没有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润,孩子怎么能长成参天的大树呢?
希望此文能引起更多父母的共鸣,让我们跟随孩子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