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溜娃,一个家长跟我感慨:
某某家天天送孩子去作业辅导班,说要是不请家教也不上培训班孩子根本跟不上。
某某家从孩子上小学就很没出来溜过弯儿了,每个晚上都“陪太子读书”,守着娃做作业。每次她提起陪娃写作业这事,就焦虑暴躁得不行。
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压力有那么大吗?书有那么难念吗?我们小时候不觉得做作业、上学有那么痛苦啊,家长也没怎么操心,成绩不也很好吗?
听完她的话,我笑了笑:“你算说到重点了!正是因为家长不怎么操心,我们的学习成绩也才那么让人放心。
反而是现在的孩子,他一个人学习,感觉全家人都跟着忙活。他自然不着急不上心啊!”
因为小区里的人都知道我当过小学老师,也辅导着孩子,听到这话,很多人都瞪大眼睛看着我,等着我阐述这看似有些颠覆的理念:
你们以后娃上小学了,得抓住一二年级这个关键期啊!娃在低年级的时候,千万要忍住,不要过度操心孩子的学习,不然到了高年级,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就难办了。
什么是过度操心?
第一种 每天娃放学回家,家长就只会问关于学习的事:
“今天作业有哪些?赶快去做哦!”
“今天考试得几分?你学习要用心啊!”
“昨天的作业全对了没?怎么总是做错呢?”
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没有错,但如果你的眼里只有学习和成绩,必然会让孩子焦虑甚至反感。
第二种 娃一做作业就围着他转。
一会儿给他倒杯水,一会儿把水果削好甚至喂到他嘴里,一会儿又问:“做到哪儿了?”或者催促:“赶快做啊!怎么那么慢!”
娃说要下去溜一圈或者主动要求帮你做做饭,你都说:“作业还没做完呢!你要以学习为重知不知道?”
学习、做作业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也是孩子的职责,却因为家长的“过度关爱”,变成了一项特权:
因为我要学习我要写作业,所以你们都该宠着我。
只要我学习好,完成好作业,就可以什么都不做。
第三种 化身为“家庭教师”,“手把手”教孩子写作业。
孩子有不会的题来问,你立马告诉他怎么做,甚至直接告诉他答案。
有的家长甚至寸步不离地守在孩子书桌边当“监工”,孩子哪里一写错了就马上指出来,有时错得多了就破口大骂。
学习、做作业的主角是孩子,最后却成了家长在学,在考家长。这样一来,孩子还会有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吗?孩子又怎么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我在很多论坛看到过家长抱怨孩子做作业拖拉、不爱学习,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得越来越吃力,而且还越来越叛逆。
其实这些都可以归因到小学初期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上,而大部分不良学习习惯,可以说都是家长“管太多”造成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就说过: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很多家长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陪孩子写作业,也许一开始能让孩子做得又快又好,但长期看来,其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我辅导过一个学生,是从五年级接手的。从一年级开始,家长就找两个“家庭教师”陪着孩子写作业。
虽然从三年级学习难度提升后,孩子成绩就一直垫底,没有长进,但是家长很无奈,因为要是不请老师,她的作业直接是没法做下去,成绩还会更差!
这应该是我见过陪孩子写作业造成的最极端的案例了:
没有人陪,她就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有人陪,她就等着你给她一个答案,从来不主动思考。
自己做错了作业,把原因全部怪罪到家长和老师身上:“你怎么没检查出来我的错误呢?”“你的方法不对!”
对上学、做作业毫无兴趣,家长越催,她越磨。老师着急,她就耍无赖,然后装可怜。
我想,这个孩子刚开始上学的时候,一定不是这样的。
因为每一个孩子,其实一开始都是对学习充满兴趣与热情的。
孩子本来对作业是有一定责任意识的,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好好做作业、好好学习,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是什么让原本充满上进、好奇、求知欲的孩子,变得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越学越吃力地呢?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就是因为她从一年级就养成做作业有人陪的习惯。
道理很简单,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你自己工作的时候,随时有人坐旁边陪着,你还能一门心思投入到工作上吗?
而如果那个人还像“监工”一样敦促你,甚至责骂你,你还会喜欢这个工作吗?
或者那个人对你嘘寒问暖,你遇到困难总是伸出援手,你以后还会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吗?你对工作又怎么能有责任感和上进心?
所以,当父母在抱怨孩子没有专注力、拖拉磨蹭、不求上进、没有自制力、没有责任意识的时候,都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你的过度“陪伴”,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机会。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陪孩子写作业不可取,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放任孩子不管,随心所欲干自己的事情。所以,不陪孩子写作业只是前提,懂得“不陪”的原则与方法,才是关键。
01 “不陪”的原则:让孩子意识到做作业是自己的事,必须自己负责。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到,她的女儿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们就没有陪写过作业。
只是在孩子刚上学的前一周,他们给孩子讲解了上学、做作业的基本规范,就没有再过问了。
一开始,孩子对做作业充满兴趣,每次都认真完成。到后来,女儿也不怎么用心了,有一次回来就只顾看电视、吃零食、玩耍,直到要睡觉了,才想起来没写作业。
这时候他们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引导她自己想办法。孩子补做作业时,他们也只是到点回屋睡觉,暗中观察。
孩子发生了两次忘写作业的情况后,就学会了如何安排好写作业的时间,不仅每次都能自觉完成作业,还会主动在学校就做一部分作业,回家做作业速度也很快。
可见,“不管教”,才是最高境界的“管教”。 “不作为”,孩子最后才能有所作为。
“不陪”孩子写作业,家长要有“不管教”的耐心:不主动催促孩子做作业,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安排做作业、学习、玩耍的时间。
有些家长说,看见孩子不写作业,自己就浑身难受。更别说遇到上面说的玩到直接忘记写作业的情况了。
但问题出在哪里?一定是出在家长自己身上。家长必须明白,孩子不可能一开始写作业就规矩自觉的,但这个不断摸索、调整的过程,正好就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第一步。所以只能引导不能强求,一定要付出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
“不陪”孩子写作业,家长还要有“不作为”的智慧:允许孩子“犯错”(如贪玩导致忘记写作业),给他自己体验因此带来的不便,主动做出调整。
老话说的好:“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会。”
在孩子刚写作业时,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的时候,家长如果能做到不生气、不指责、不唠叨、不过分指导,不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而是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定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与乐趣,明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从而爱上学习,习得受益终身的学习力。
02 “不陪”的技巧
“不陪”孩子写作业,不代表家长什么都不用做,而是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利于写作业的环境。
比如,让孩子在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地方写作业,如自己的房间、书房。
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要老是去问做到哪啦?或者一会送吃的一会送喝的。
可以提前告诉他:“你做累了,可以出来走动走动,吃吃水果、喝喝水,休息下。”或者让他自己把时间安排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多久,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多久,都要给他充分的选择权。
当然,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也不要只顾看电视、玩手机,甚至出去自己玩、打麻将。
道理很简单,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你自己不学习、不进步,沉迷于玩乐,就没有资格要求孩子,不要指望孩子能有什么成就。
所以,孩子专心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也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做家务也好,看书也好,“身教”胜于“言传”,家长认真做事情、力求上进,孩子才会以此为榜样,爱上学习。
此外,家长不对孩子的作业做过多干涉,不是说让孩子做成啥样就啥样,而是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学会自评自查。
比如语文的抄写生词,孩子做完了给你签字,你可以先鼓励:“这几个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哦!”或者直接问孩子:“你觉得哪几个字写得好?”然后让孩子自己对比,哪些还需要改进的。及时的修正后,及时做鼓励非常重要。
比如数学作业,你看出有错的地方,但是不用指出来,一开始可以告诉他错了几题,或者选择题有错啊,填空题有错啊,用“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方式,激励孩子自己去检查。
要知道,低年级的作业量和作业难度都很低的,正是因为这样,家长才不能管太多,让孩子自己去检查、自己去独立完成。到了高年级,他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家长说,有些题目孩子直接就说不会,我难道也让他空着吗?
我的建议是,可以空着,让他第二天去问老师,或者认真听老师讲,然后装作很好奇的样子,问问他,这道题是怎么做的。
这种时候,家长表现得越“无知”,越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动力、成就感。
如果是同一类题老出错或者老不会做,家长还是要想一想孩子出问题的原因的。然后可以把他不理解的点,用通俗的语言告诉他,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可以讲一个类似的题,或者讲其中的几步,剩下的让他自己去思考。
最后,我想说,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终有一天会面对比作业、考试更复杂的问题。终有一天,你“陪”不了他,别人也帮不到他。而如果在他面临第一个学习的关卡——写作业时,我们懂得“不陪”的智慧,让他养成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律自觉的好习惯,那么未来,不管出现多大的难题,他也一定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独立完成人生中的每一份“作业”。